崇祯元年的最后几天,北京城笼罩在辞旧迎新的气氛中,但一股暗流却在官场涌动。
又一道引人瞩目的任命,从深宫出。
召洪承畴入京。
洪承畴,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浙江提学佥事、江西布政使司参议,以其干练精明、善于筹划而着称。虽未直接统兵,但其在地方任上表现出的理政能力与大局观,已入帝心。
此刻,他正在陕西督粮参政任上,协调应对日益严重的旱灾与流民问题。
接到诏书,洪承畴心中惊疑不定。
他自问并非皇帝心腹,亦无显赫军功,在此年关之际被紧急召入京师,福祸难料。
他不敢怠慢,即刻交接公务,轻车简从,奔赴北京。
腊月二十八,文华殿。
炭火驱散了岁末的严寒,殿内只有崇祯与刚刚抵达的洪承畴。
“臣,洪承畴,叩见陛下。”洪承畴依礼参拜,心思电转,揣测着圣意。
“彦演(洪承畴字)平身,看座。”崇祯语气平和,打量着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
此时的洪承畴,年富力强,面容清俊,眼神锐利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正是心思缜密、善于权变的典型。
“谢陛下。”洪承冕谨慎坐下,腰背挺直,静待垂询。
“朕翻阅陕西奏报,知你在督粮任上,调度有方,于灾荒之中,尚能维持部分军需民食,颇不容易。”崇祯先从他的现任工作谈起。
“此乃臣分内之事,不敢言功。陕西灾情严峻,臣每每思及,寝食难安。”洪承畴应对得体,语气沉痛。
“嗯。”崇祯点了点头,话锋陡然一转,“然,今日召你入京,非为陕西粮政。”
洪承畴心神一凛,知道正题来了。
“朕观你履历,于刑名、钱谷、学政皆有涉猎,处事条理清晰,尤擅统筹规划。如今国事艰难,内忧外患,军事尤为重中之重。然,兵部诸公,或老成持重,或拘泥旧例,于全局战略谋划、诸军协调配合,颇有不足。”
崇祯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手指划过辽东、西北、中原。
“朕需要一个人,能站在朕之侧,俯瞰这万里江山,为朕梳理这纷繁复杂的军务,统筹全局。”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直视洪承畴。
“朕,欲任命你为都督同知,掌都督府事!”
洪承畴脑中“嗡”的一声,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都督同知,从一品!掌府事!这意味着他将是实际上的都督府最高长官(都督多为勋戚荣誉衔)!
这是何等擢!一步登天!从一个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跃升至从一品大员,执掌天下兵马枢机!
“陛下!臣……臣资历浅薄,于军旅之事更少涉猎,恐难当此重任!”洪承畴连忙离座跪倒,这并非完全谦辞,如此破格提拔,他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巨大的压力和惶恐。
“资历?”崇祯轻轻一笑,“非常之时,岂能拘泥于资历?朕用人,唯才是举!朕说你行,你就行!”
他语气转为严肃。
“此职,非是让你去冲锋陷阵,而是要你用你之长——筹划与协调!”
“朕予你之职责,主要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