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季高。”满腹心事,满脸忧愁的郭崑焘抬起头,见喊他名字的是左宗棠,抬手向左宗棠拱了拱手致意。
“江夏县的田地清分将毕,农会和农会信用社也筹建了起来,北王可是给农会信用社拨付了百万两的银钱,又给江夏县免了一年的赋税。正是仲毅一展身手,施展平生所学的大好良机。
仲毅又是北王真正任命的第一个知县,足见北王对仲毅的信任。仲毅应当感到高兴才是,缘愁眉苦脸,心事重重,莫非遇到了什么难事?”左宗棠勒马停下,关切地询问道。
虽然论时间先后,黄州府黄梅县知县杨壎才是彭刚个任命的知县。
不过杨壎是阵前受降的清廷旧知县。在左宗棠心目中,郭崑焘才是彭刚第一个正儿八经任命的知县。
况且黄梅县和江夏县的情况不一样。
受制于兵力和后方未稳,彭刚无意继续攻城略地,东进染指安徽,而是将重点转向内政民生,夯筑基础,积蓄力量。
彭刚不继续兵东进安徽拓土,黄梅县便是前线战区。
作为前线战区,彭刚注定不会向黄梅县倾注太多的资源。
江夏县可不一样,江夏县附郭武昌,乃后方膏腴之地,北殿基业所在,彭刚必然会向江夏县投入大量资源。而且彭刚已经这么做了。
圣库已经拨给了农会信用社百万两的银钱,这笔钱彭刚已经明确表明是用于帮扶加入农会的业农之民恢复生产,不作他用。
眼下只有江夏县成立了农会,汉阳县连清田都还没开始。
尽管这百万两银钱是农会信用社总社的钱,不是江夏县分社的钱,可明眼人都能看得明白,这笔钱多数是要用在江夏县的。
百万两的经费,莫要说于一州一县,于一省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巨款。
江夏的百姓又是北殿中人占了多数,这老广西、老湖南对北殿非常忠诚,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
江夏县有农会,解决了皇权难下乡的问题,又不缺恢复生产的经费,还免了一年的赋税,本县百姓又容易管束。县里科房的吏员还是从湖南诸生中抽调。
说郭崑焘是千古以来开局最舒服的知县也不为过,郭崑焘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才是。
难道是郭崑焘看不上江夏县知县一职,觉得官职太小了?
左宗棠转念一想觉得肯定不是。
且不说目下江夏县对北殿的重要性。
就算郭嵩焘不投北殿。
江夏县这种湖湘地区数一数二的一等富县知县,也不是郭嵩焘能当上的。
郭家是湘阴的高门大户不假,确实也有为举人出身的郭崑焘买个知县实缺实力。
但似江夏县、长沙县这种省垣附郭富县的肥缺,郭家还没实力买到。
郭崑焘是加入北殿最早的举人之一,彭刚又是追着给郭崑焘喂饭。
只要郭崑焘的江夏县知县干得过得去,提知府,入北殿中枢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为你哥哥筠仙(郭嵩焘)的事情烦扰?”左宗棠追问了一句,猜测郭崑焘应该是因为他哥哥郭嵩焘的事情烦恼。
郭嵩焘自从被左宗棠和郭崑焘裹挟进北殿,成日都在闹脾气。
现在郭嵩焘和左宗棠的关系都闹得很僵,更不用说裹挟他从“贼”的自家兄弟。
“我兄长从我回湘阴一直都是那副样子,我已经习惯了。我是为北王愁。”郭崑焘忧心忡忡地说道。
“为北王愁?”左宗棠不解道,“你为北王愁什么?”
“北王这几天着急了一批戏子到王府里,成日听戏不说,还亲自写戏让那些戏子唱。”郭崑焘愁眉不展,说道。
“仲毅担心北王殿下听戏丧志?”左宗棠问道。
在彭刚身边近一年,左宗棠只知道彭刚有看书写书,教书育人的爱好。
从来没听彭刚提及过他有看戏听戏的爱好,左宗棠觉得北王看戏听戏的举动没表面上那么简单。
他相信北王不是耽于享乐之辈,北王若想享受,早开始选妃,跟着天王、东王他们去江南的花花世界了。
“确有此忧,也怪我不敢问,不敢多嘴。”郭崑焘说道,“我在北王心中的分量,可没季高你在北王心中的分量那么重。”
“有何不敢问的,北王乃明主,有纳谏之量。”左宗棠笑道,“我正要去面见北王,仲毅若想弄个明白,随我一同去王府。”
“也好。”郭崑焘也很想知道彭刚为什么心血来潮,沉迷写戏听戏,同意跟左宗棠一起去北王府面见彭刚。
彭刚确实在王府里听戏编戏。
郭崑焘口中的戏子则为彭刚新近成立的文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