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此番来东王府,是来通知杨秀清他要留守武汉三镇的,而非同杨秀清商议此事。
即使杨秀清为江宁一战的稳妥考虑,执意要让北殿南下。
彭刚执意不想随杨秀清东下,杨秀清也拿彭刚没办法。
杨秀清在武昌盘桓三月,一为裹挟湖北人口,二为等秋收割一茬稻子再走。
眼下各殿控制区内能编入馆带走的人口,能割的稻田都割得差不多了。
继续滞留武昌,对于杨秀清等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徒耗钱粮而已。
要想养活太平天国的百万男女老幼,杨秀清只能带大军尽早东下就食,不可能能彭刚僵在武昌耗。
只是看杨秀清现在的态度,杨秀清似乎不反对由彭刚的北殿负责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
“若是七弟愿率北殿的兄弟留守武汉三镇,何惧清妖尾随我天军圣兵,又何愁江宁不下。”杨秀清表现出一副十分痛快的模样,让彭刚有什么难处尽管说。
“七弟的事便是我的事,七弟有何难处,但说无妨。”
韦昌辉对辅殿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持消极态度,辅殿不会全力守武汉三镇。
这一点,杨秀清是心知肚明的,也有心理准备。
北殿军力本就强于辅殿,北殿独自对抗清军取得的战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由北殿留守武巴陵-武汉三镇一线的防线,胜算确实会更大一些。
况且北殿留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的要求是彭刚自己提出来的,主动留守的北殿作战意志肯定要比奉天父旨意留守的辅殿高。
再者,彭刚带北殿留守武汉三镇,远离太平天国权力中枢。
意味着他杨秀清在太平天国中枢少了一位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这种局面是杨秀清乐于见到的。
更何况彭刚留镇武汉三镇,控扼长江航运中枢,能阻上游湖南、川黔滇地区的清军兵勇南下。
可为欲取江南为基业之地的太平天国分担很大一部分防御压力。
至于北殿在武汉三镇坐大,继而出现控荆襄以威慑江宁的情况。
杨秀清并不担心,至少现在不担心。
一来江宁未下,现在考虑这么长远的事情为时尚早。
二来武昌四战之地,又少险可守,武昌府的大部分人口都已经被其他殿给带走了,北殿能否长久地立足于此,都还是未知数。
当然,北殿守巴陵-武汉三镇防线会比辅殿守得更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话杨秀清说得虽然漂亮,至于具体能不能帮得上,还是要看彭刚的这个难处大不大。
彭刚留守武汉三镇,所要的东西无非是丁口和物资。
盘桓武汉三镇的三个月来,除了不热衷于裹挟当地民众编入馆中,不追求盲目扩大队伍规模,对入伍人员依然保持较高要求的北殿。
其他殿的人员在武昌直接实现了翻倍的壮举。
打到江西九江府境内的东殿杨辅清所部,甚至已经开始吸纳裹挟江西人编入东殿各馆。
丁口是各殿的基本盘,能否下江宁,立足江南的关键。
如果彭刚要的是丁口,这个忙杨秀清帮不了多少,顶多忍痛给北殿留一些妇孺老弱。
青壮是不可能划拨给北殿的,各殿都指望着这些青壮作为辅兵和后备力量打江南。
物资方面,只要彭刚要的不是太多,杨秀清倒是愿意予以彭刚一定的物质支持。
“四哥,我要四万青壮,各殿的牛、农具、湖北军器局的工匠。守城御敌,封江滞敌,重炮必不可少,四十门千斤以上的红夷大炮,五百担红粉也是必要的。”彭刚盯着杨秀清的脸,开口说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四哥给我留下这些,北殿若守不住巴陵-武汉三镇防线,我任凭四哥处置。”
彭刚敏锐地捕捉到了杨秀清的并不明显的表情变化。
当他说到四万青壮,四十门千斤以上的红夷大炮,五百担红粉(火药)时。
杨秀清脸上的表情有轻微,不易察觉的波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