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1848大清烧炭工 > 第276章 王无戏言已修改(第1页)

第276章 王无戏言已修改(第1页)

掌握账簿就是掌握权力。

彭刚自起事以来,凡所克之城池,必占衙署,搜寻官册,作为征纳钱粮的参造,让他的学生们学会看清廷的籍册,了解清廷衙门的运作方式。

彭刚在武昌城的临时行辕就设在江夏县县衙,江夏县的官册,含鱼鳞册在内,都在彭刚手里。

至于部分私册,则是彭毅在汉阳门附近设摊收购武昌书籍奇珍时,从其他殿太平军手里用粮食换来的。

太平军中识字的人很少,听说北殿在汉阳门附近设摊收书,不管什么书都拿来换粮食。

“若能得殿下鼎力支持,左某愿效犬马之劳!”左宗棠起身朝彭刚拱了拱手,表示只要彭刚予以他支持,他就愿意接下这一差事。

“兹事体大,事关我北殿存亡,我比全力之处先生。执行《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过程中,左先生有何难处可直接来找我。

有左先生牵头督办此事,我就放心了。听说此番左先生和王先生带来了不少湖南士子,湖南士子们毁家纾难来投我,我到现在还没见过他们。”彭刚说道。

“左先生前头引路,带我到他们的住处走走。”

施行《耕者有其地土地法令》,始于清丈田地,需要组建土地清丈团队。

一个完整的土地清丈团队由总负责人“图正”,负责测量的测量员“弓手”,负责登记的登记员“书手”,负责核算的“算手”等人员组成。

这些人员彭刚打算从三期学员和左宗棠、王佺带来的这些学生中拣选佥派。

汉阳城不大,驰马缓行没多久,彭刚便来到了南纪门附近湖南诸生们的营地。

初次见到彭刚,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有些惊讶,惊讶于北王的年轻。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年纪不大,基本上都在二三十岁上下。

而立之年的刘典,在这些学生中已经算得上是年长的了。

方过弱冠之年的彭刚,要比大多数左宗棠、王佺的学生要年轻。

“参见北王殿下。”

湖南诸生们向彭刚行礼的同时,忍不住好奇地用眼角的余光瞥向彭刚。

“起来吧。”彭刚虚抬了抬手说道。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脸上虽有书卷气,然卑亢有度、谈吐自如,显然是经过历练,办过差做过事的。

不是常年浸淫在书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左宗棠、王佺的这些学生多数家境不是很宽裕,多为小地主、富农乃至平民出身。

有的在县里的六房当差养家,有的入过县幕,有的当过团练头目,塾师聊以补贴家用。

从浔州到汉阳、汉口的一路上,彭刚见过的读书人不少。

精气神这么好的一群生员、童生聚在一起,彭刚还是头一回见。

礼毕,王旭焘朝彭刚拱了拱手,问道:“属下冒昧一问,不知北王的男女别营之令,要施行多久?”

王旭焘,益阳渔民出身,世代以打鱼为业,直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有所好转。

靠着祖辈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积蓄,王旭焘才有机会蒙读书,入了县学,先后前往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就学,拜在左宗棠门下。

王旭焘原是益阳水勇的团练的小头目。

韦昌辉、石达开打进益阳县,王旭焘的水勇被打散,遂逃回家乡避难,打算等长毛走后在家当个塾师了此残生。

直至收到左宗棠的邀请,踌躇良久,还是前往湘阴柳庄相投。

其余的湖南诸生也纷纷附和道,他们和王旭焘有着同样的疑问。

彭刚以身作则,全殿上上下下都执行男女别营之令,各营的补给也都还充裕,没有短衣少食,每月还有一次探视家属的机会。

左宗棠和王佺的学生们对于男女别营的安排倒无怨言。

他们唯一的顾虑是,这别营之令要执行多久,何时才能够同家人住在一处。

他们想从彭刚这里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为了毕生所学有施展的机会,为了博取一个锦绣前程。

短期的骨肉分离,他们可以忍受。

要是长期同家人分居两处,任谁也无法接受。

“最多半个月。”彭刚给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期限,让这些湖南诸生安心。

“男女别营之令,本就是转战之时的权宜之计,时机成熟之时,我自会酌情取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