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主张最小,主张西进滇黔,给出的理由是滇军和黔军比较容易打。
这个主张和第一个主张一样,很快被否决了。
如果彭刚的队伍只有一两千人,确实可以考虑考虑西进滇黔。
可他的队伍有四万人。
粮道即活路。
按照四万人的粮食消耗量,即使是省着吃,也要做到半个月攻占一座县城或者大圩补充粮食才能维持消耗。
西进滇黔,沿途既没有便利的水道可走,也没有大型的产粮地能及时提供补给。
走这条路,四万人最后能有一万人能活着进入滇黔都算是天父天兄保佑了。
另一个历史时间线,1852年,萧朝贵率轻兵二万奔袭长沙,除了萧朝贵本人性子比较急外,根本原因是太平军大部队在郴州粮尽,不得不分兵就食。
权衡之下,只有第二种、第三种主张最贴合实际,最可行。
即由黔柳水道北上桂林,或是攻占桂林,或是寻机由湘桂走廊平原(全州)入湘。
这条路线的优点很多,有现成的水道可以走,沿途多为粮食产区,中大型城池比较多,容易获得补给,可以兼顾队伍中的老弱妇孺。
东下梧州,趋肇庆,占广府也较为可行。
只是东线清军主力未灭,走这条路,容易被林则徐的广西清军和徐广缙的广东清军两面包夹。
考虑到清廷中不少人认为彭刚才是上帝会教匪匪,这种可能性不低。
不过下广东,夺取广府乃至整个广东为基业,彭刚最顾虑的是另外两个问题。
“若能拿下广东最好,广府富庶,不仅粮食比广西多,每年还能收不少关银哩,十三行的行商也个个富得流油,吃了他们好几年的军费都不愁了。正好我也很久没吃广东菜了,有点怀念广东菜的味道。”
罗大纲是广东嘉应州(梅州)人,难免有衣锦还乡之心,他比较支持东下广东。
“我觉得进占广东不妥。”谢斌不赞成东下广东。
“广东的来土之争可比广西还要厉害,广府人和来人仇深似海,道光二十年,我随陈连升到广州抗击英夷时,大敌当前,广府的绿营兵乡勇还能和来人兵内讧。”
谢斌在广东待过一点时间,亲眼目睹过广东土客之争的激烈,双方几乎是不死不休。
谢斌所言正是彭刚最担心的问题。
广东的来土之争比广西还要激烈。
广东的核心地区是以珠三角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
如果以广东为根据地,彭刚的主要敌人反而不是清军。
而是和客家人有深仇大恨的广府人,以及当地强大的宗族势力。
除非彭刚能把广府人都杀光给客家人腾地方,否则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就是无解的。
根据地需要群众基础,占领广东作为根据地,彭刚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群众基础那么简单,而是大多数的群众和你敌对。
取广东为根据地,处理内部土客矛盾的统治成本过于高昂,确非良策。
“广东的清军实力如何?”彭刚看向罗大纲和谢斌,询问二人广东清军的实力。
“乌兰泰差不多带了一半广州的驻防八旗入广西,广州驻防八旗估摸着还有大一千多的披甲兵丁,绿营我不怎么了解,反正肯定比广西多。”罗大纲想了想说道。
“广东绿营经制兵兵额差不多有七万上下,当然这是纸面上领饷的人数,若按吃四成的空额算,四万绿营还是有的。”对于绿营,谢斌要比罗大纲更了解其中内情。
谢斌的说法虽有出入,但大差不大。
根据《清史稿·兵志》、《大清会典》等文献的记载,广东省绿营的经制兵额约为六万八千至六万九千。
清朝中后期,绿营的实际在营人数远低于编制名额。
缺额率通常在3o%到5o%甚至更高。
取中间值,广东绿营实际的在营人数确实在四万出头。
尽管林则徐入桂抽调了些广东绿营,广东绿营大三万人还是有的。
“若打广东,广东绿营反而是其次。”邱二嫂插了一句。
“后军和中一军的兄弟说,林则徐带来的东勇和潮勇和他们打得很凶,比绿营还卖力。”
东线战场,太平军表面上看着是在和清军打。
实际上太平军主力主要是在和广东的东勇、潮勇交手,绿营八旗更多的时候是在后头看戏当啦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