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高层的政治架构本就不稳定,天王洪秀全已经被架空不说,还没什么进取心。
眼下还有神权干涉政务军务的隐患。
他的这些神仙兄弟和姐夫,能共苦中苦,难共甜中甜。
外部压力强,身处逆境绝境时绝对可以团结一心。
外部压力小了,局势相对安稳了,还能不能团结,难说。
而现在恰恰是撤离平南县城以来,太平军局势最好的时候。
去蒙冲和他们商量,不仅很难商量出个结果,极有可能在拉扯中浪费宝贵的战略窗口期。
石达开有和彭刚说过把持天国最高权柄的杨秀清、萧朝贵二人厚桂平嫡系兵马,薄非桂平旁系兵马的事情。
历史上太平军是在进入湖南,得到湖南天地会、矿工支持,进行新一轮扩充后,队伍才达到十万人的规模。
而现在太平军含左军在内,人数已经过了十万。
虽然兵力比历史上同阶段时要充裕的多,相应的后勤压力也大得多。
彭刚的左军属于非桂平嫡系兵马。
若后勤紧张,杨秀清和萧朝贵肯定是先紧着自己的嫡系。
即使彭刚和杨秀清私交比较好。
但在牵涉到核心利益问题时,私人交情肯定是要给核心利益让步的。
换做是彭刚自己,也是在左军物资充沛的情况才会匀一些物资给友军。
与其跟着主力走,分配物资时看天父天兄的脸色分汤喝。
不如自己闯出一条路吃肉。
大堂内,参会的众人议论纷纷,讨论来讨论去,总结下来主要有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打桂平城。
桂平是距离他们最近,他们最熟悉的府城。
清军大军云集桂平,桂平城囤积有很多粮秣军需,打下桂平城可以暂时解决补给问题。
不过这种主张最先被推翻。
桂平城的清军守军比左军的总人数还多,城坚炮利,又有林则徐亲自坐镇,攻打桂平风险太高,拿下桂平城的希望十分渺茫,划不来。
第二种主张是沿黔江、柳江水道北上象州城。
象州城的城池规格是州城,要比府城低一个档次。
象州的主要守军是被他们打怕了的临沅镇总兵李能臣所部的滇军,战斗力孱弱,相对而言更好打。
象州城的军需粮秣虽然没有桂平城那么多,可多少还有点,供应他们营伍半个月应该不成问题。
打下象州城,部队和随军家属可在象州城获得补给休整。
届时根据形势进可北上柳州乃至省垣桂林府。
广西地瘠民贫,粮食最多的三个府分别为桂林府、梧州府、柳州府。
这三个府也是广西境内开程度和汉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府。
道光末年桂林一府年征米十二万三千石,冠绝全省,占广西田赋总额的四分之一。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征收的田赋,实际上征收的远比这个数字高。
同时期梧州府所征收的田赋在十万石上下,略逊于桂林府。
不过梧州为西江商贸门户,商贸达,每年能收十一二万两的厘金,居全省之。
经西江转运广东的广西米谷过七成都从梧州关过境。
比较反直觉的是,尽管广西天灾连绵,粮食告急,饿殍遍野,广西的粮食还是被粮商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相对而言不那么缺粮的广府地区。
因为广府的粮价要比广西还高4o%以上。
柳州府产年征米近八万石的样子,要比桂林府和梧州府都少。
但柳州府是军事重镇,囤积有大量的军粮,军粮储量比较可观。
昔日驻扎武宣、象州周天爵、向荣的西线清军粮食来源除了对武象二地敲骨吸髓外,另一大来源就是从柳州调粮应急。
第三种主张是攻打梧州,在梧州府进行补给,然后沿西江下肇庆,直接夺取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作为立业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