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也笑了,“那我这个朝廷和皇帝不再忌惮、已经倒台失势的彭水知县,就能趁着北京不备,突然拥立信王称帝,另起炉灶,另立门户,再建一个朝廷,和北京朝廷分庭抗礼!”
“哈哈!”徐渭大笑,“这就是否极泰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啊!这一招借力打力不但可收奇效,还能省去十年蓄势之功!能让主公更快的掌握大明权柄!”
朱寅点头:“如此说来,我和先生真的想到一块去了,英雄所见略同啊。此策应该可行,只是不敢肯定到时会有多少人响应。毕竟万历在位二十余年,帝位稳固。”
徐渭抚须道:“主公不必太过顾虑。请为主公试言之。皇帝心心念念要废长立幼,怠政贪财,耽于享乐,本就大失内外人心。眼下又倒行逆施,必然更让朝野失望。等到天下怨声载道,皇帝丧尽民心,大明人心思变,到时会有多少人支持信王另立朝廷?又会有多少人弃暗投明,背弃当今皇帝,选择信王?”
“信王身为长子,本就应该是太子,这是国本大义之所在。福王就算立为太子,天下人也难以心服口服。信王称帝天经地义,他一旦登基,大明还是大明。”
徐渭说到这里,神色很是期待,“玄宗乃是开创大唐盛世、在位四十多年的一代雄主,比当今皇帝强多了。可是他一幸蜀,肃宗就在灵武另立朝廷,将玄宗变成太上皇,最后天下人也不也臣服了?玄宗又能如何?还不是捏着鼻子认了。何也?”
“因为当时人心思变,厌弃了造成安史之乱的玄宗,宁愿太子自立。信王也是一样,以当今皇帝的所作所为,到时信王另立朝廷,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即便不是天下臣服,起码也能分庭抗礼。”
朱寅的眸子也亮晶晶的,“那么先生以为,最好在哪些地方拥立信王登基?”
徐渭伸出四根手指:“最好当然是南京。只要在南京登基,起码江南、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会拥护信王的新朝。甚至整个长江之南,都会改旗易帜,臣服南京朝廷。”
朱寅点头,“不错,我认为最好的选择也是南京。”
徐渭道:“南京是大明故都,至今也是留都,整套朝廷班子都是现成的,太祖孝陵也在南京,本来就有大义名分,信王在南京称帝当然最好。可是,未必有这个机会!”
“因为南直隶是不可能作为信王封地的。以皇上对信王的厌恶,巴不得把信王封到偏远之地。以我猜测,很可能是西北、西南、湖广,远离中原和江南。而且信王就范之后一定会被厂卫和地方官严密监视。加上距离南京遥远,在南京自立就难了。不是一定做不到,但失败风险却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地方就是西安。西安曾是太祖选定的都,差一点就成为大明京师,也是汉唐古都,同样拥有大义。而且关中山河险固,易守难攻,自古乃王霸之地。若是拥立信王在西安另立朝廷,起码可以获得陕西、四川、湖广等地的效忠,甚至可以收服西北边军诸镇。”
“第三个地方就是成都,可以得到川蜀、云贵、湖广等数省效忠。”
“第四个地方是广州。可得两广、云贵、福建等地效忠。”
“这四个地方都是财赋雄厚、人口繁盛、位置重要的大城池,任何一地都能另立朝廷,和北京分庭抗礼啊。”
“所以,既然主公无法改变被贬谪的结局,那就不如想办法,运作信王去有利于计划的地方就藩。信王的藩国,一定要和这四个地方其中一个距离足够近,最好在五百里之内,数日可达。”
朱寅思索着徐渭的话,和自己最初的方案进行对比。
他最初的方案,是想通过虎牙组织和宗钦,慢慢渗透太监二十四衙门和京营禁军系统,暗中掌握大内和皇城的防务,等到时机成熟动宫廷政变,拥立常洛,废黜万历,调集靖海军坐镇北京,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朝政。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年八年。
而且有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在京城,起码位居九卿,在中枢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朝中没有足够的权势地位,在北京动政变的计划就很难推进了。
现在,他升任九卿的希望破灭,还被贬谪到西南当一个知县,在朝中再也没有了权位,远离中枢,还怎么推动之前的计划?
胎死腹中。
相比而言,在外地拥立信王另起炉灶,和北京朝廷分庭抗礼,就是最好的方案了。起码一开始就有可能兵不血刃的拿下几个省!
缺点就是免不了要内战一番,最后看是谁吞并谁。
比起自己直接起兵、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攻打、完全以武力硬啃,这个法子要省时省力的多,成功概率更大,而且还能少死很多百姓。
朱寅终于说道:“既然咱们都这么想,那就这么干吧。回朝之后,我就给皇帝卖个乖,老老实实去当知县。最多三四年,就让他好看。”
徐渭笑道:“主公虽然被贬谪为知县,可主公已经名满天下、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了。这次被贬谪,反而能博得天下同情,让皇帝更加不得人心。到时主公拥立信王,天下人也能更加理解,所以这贬谪其实是好事啊。”
“再说,主公经营多年,暗中羽翼丰满,势大财雄,靠山稳固,江宁侯的爵位也还在,就算被贬也不是一般人能欺负的,商社的生意肯定能保住。”
“既然如此,主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朱寅闻言,心中郁闷一扫而空,飒然笑道:“先生所言极是,吾无忧矣!那就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当个知县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