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403章 朱寅贬为知县(第1页)

第403章 朱寅贬为知县(第1页)

三人万万没有想到,皇帝想用“缪、剌”这种恶谥来羞辱海瑞。

国本之争,百官本就已经落入下风。如今这谥封之争关系朝野士气,不能再落入下风了。

这绝非只是海瑞个人身后哀荣,而是是非之辩、礼仪之争!

“有何不可?”万历拉下脸,“海瑞乖戾虚伪,阴损刻薄,死前还要妄议国政、扰乱朝纲,还要给他美谥吗?”

三位阁臣再次摘下官帽,神色再次变得决绝起来。

张位先叩道:“陛下,海瑞公忠体国,清正廉洁,天下百姓称其为海青天,可谓德高望重。海瑞爱民如子,民爱其为父,他没死时就有三十九座生祠。陛下可以召见大宗伯问问,两京十三省,哪个地方没有海公祠?”

“国朝开国两百多年,有这么多生祠者,唯海瑞和朱寅二人耳。朱寅因为是连中三元的神童,千古无一,人言是文曲星君转世,生祠多倒也不奇怪。可是海瑞不同,他是完全靠着清正忠直、爱民如子,才得到这么多生祠啊。”

张位说完指着宫外的方向,“陛下,海瑞今日刚死,整个北京几乎家家举哀,户户哭泣。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等到讣告传到各地,或许是天下同哀、纸灰如雪!自古以来,除了包拯,谁能至此?”

“我大明有海瑞,陛下有海瑞,实乃幸也。可是陛下却要封以恶谥,与天下民意相左,臣恐陛下圣明之清誉,毁于一旦也!既而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正气不足,邪气有余。长此以往,又是何等世情?臣等窃为陛下忧之!”

万历闻言,不禁心中悚然,沉默不语。

沈一贯幽幽说道:“陛下或许不知道吧?海瑞在民间都有私谥了。能被民间私谥者,本就不同寻常,要么大忠大义,要么大奸大恶。海瑞是大奸大恶吗?他可是没死时就被赠与私谥啊。陛下可知,民间是如何私谥海瑞的?”

万历冷着脸,“沈先生说来听听,民间是如何私谥海瑞的。”

沈一贯拱手道:“启奏陛下,各地民间,南直隶私谥曰‘文正’,浙江私谥为‘文贞’,北直隶私谥号为‘文忠’,岭南私谥为‘忠肃’,甚至还有地方,直接私谥为最好的单谥:正!”

“礼部拟定的谥号,没有民间私谥的美,已经算是降等折中了。可是陛下直接封以恶谥,岂不有伤陛下圣明?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陛下乃天子,法天道而济阴阳,怎能执其一端而偏废,非黑即白呢?”

“如此对海瑞盖棺定论,臣恐怕永无定论,反遭天下公议。到时,天下人只认私谥,反而不认朝廷谥封,那么朝廷威信何在呢?为此因小失大,臣替陛下不值也。”

王锡爵终于取出海瑞的遗奏,语气悲凉的说道:“陛下,这是海刚峰临终遗奏,还请陛下御览。”

万历打开遗奏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臣海瑞临终遗奏,百拜顿…自三皇五帝以来,无不死之人,无不亡之社稷,此乃天道之伦常,无可违也。故人可求高寿,而不可求长生。国可求长治久安,不可求千秋万世,固也…”

“…人之高寿,必要勤其体,寡其欲,清其心,守其德。既而生机沛然于内,正气乎于外。故邪气辟易,疾病难生,天道遂报之以松鹤之年。臣犬马之姿,愚钝之才,清寒之家,何以八十而终,向称高寿?只因不敢懒惰安逸、不好醇酒美色、不贪口腹之欲、不爱金银珠宝、不求权势官位也…”

“国亦如此。享国欲久,必要勤其君、廉其臣、明其政、爱其民,既而君臣贤于庙堂,黎民安于四海。故吏治清明、政通人和,天道遂报之以国祚长久。我大明驱除鞑虏,再造汉家,自古得国之正,莫能先也。太平盛世之长久,秦汉以降莫如本朝。此乃开天立极之伟业,国运必隆,岂非天命焉?”

“然国祚已历二百余年,难免弊病丛生,积重难返。若无中兴之局,必有国运之危。陛下天姿纵横,英睿昭明,雄才大略,此乃天降中兴之主也。自当励精图治、奋有为、任贤用能、肃清吏治、抑制豪强、改革税制、整肃军备…如此不出二十年,我大明老木逢春、焕然一新、沉疴尽除,中兴之势大成,如重生少年,社稷久安也。”

“而陛下不知自爱,今有自弃之心,而无中兴之志。数年来,陛下怠政废朝,耽于酒色,嬉于享乐,争夺国本,贪财好货,与民争利、纵容厂卫,宠幸内臣…桩桩件件,臣实痛心疾…”

万历看到这里,神色更是不悦。“老生常谈!”然后将海瑞的遗奏扔给张鲸。

张鲸打开一看就冷笑道:“海瑞狂悖无礼,诽谤君父,真是好大的胆子!如此丧心病狂,哪有什么忠孝之心?”

王锡爵看了之后神色漠然的说道:“陛下,海瑞的遗奏,臣等看不出丧心病狂、狂悖无礼。臣等只看到一个老臣临终前的拳拳之心。海瑞的谥号,乃是天子钦定,臣等无权定夺。臣等只是希望,能让天下人口服心服。否则,臣等无法对内外交代,莫能为也。”

万历知道大臣们不会再退步了,权衡再三之下,只好捏着鼻子道:“那就谥封海瑞为‘忠介’吧。”

三人赶紧叩道:“谢陛下!”

忠介,是礼部拟定的四个谥号之中,相对最差的一个。但无论如何,忠介也算一个美谥了,属于上谥。

虽然还是有点配不上海瑞,但也凑合了。

三人知道,百官和士子们肯定是不满意的,五条谏议皇帝一条也没有接受,可皇上再也不肯退步,只能到此为止。

唉,罢了。反正大明是朱家的,自己等人尽力而为、仁至义尽也就是了。以后的事,就看天命吧。

随即,皇帝正式下旨抚慰嘉奖请愿者、拨银厚葬、抚恤死伤士子,又谥封海瑞为“忠介”,令礼部负责丧仪。

双方算是达成了妥协。

接着,司礼监不情不愿的出去传旨,解散午门广场的请愿士子和请辞官员。

圣旨一下,众人无不失望。付出这么大代价,海公都死了,居然只是这个结果。

虽然群情激愤,可他们也知道,事情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九卿亲自出面,让众人解散。

震惊天下的甲寅之变,不到一天就解决了。可是士子和官员们对皇帝的怨言和不满,就此积压在心里。甲寅之变的影响绝不会就此消失,只会逐渐酵。

三位阁臣没有出宫,而是仍然留在乾清门,商议高丽之事。三人好不容易抓住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当然要好好议议高丽的事。

王锡爵说道:“全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朱寅和戚继光最近的第三道报捷奏疏,说是在安州歼灭倭寇十万大军,加起来倭寇二十万大军已经覆没。朱寅果然没有让陛下失望,的确是个争气的,入高丽两个月就底定大局,大获全胜,省了很多银子…”

万历神色淡淡的,“倭王和倭国朝廷,还有平秀吉的夫人都成了阶下囚,高丽日军群龙无,数量再多也成了乌合之众。换了任何一人当经略使,也能大获全胜。朱寅和戚继光虽然打的好,却也算不得多大的功劳,此战不难。”

三位阁老闻言都很是无语。就是想压制朱寅的辅王锡爵,也觉得皇帝这话有失公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