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386章 横空出世的大吐蕃国(第3页)

第386章 横空出世的大吐蕃国(第3页)

为了银子,就对国家功臣动手。比起为了夺嫡而掀起政斗的郑氏,更加不堪。

好在虎牙在民谣还没有传播开前,就故意放出更多的民谣谶语,不是影射郑氏要拥立朱常洵,就是影射辅王锡爵密谋废立,要么是影射张鲸想造反,等等…

虎牙故意放出这么多谣言,花钱推波助澜,果然掩盖了针对朱寅的“民谣谶语”。

虽然那条恶毒的民谣还在传播,可虎牙故意散布的民谣很多,各有针对之人,那条民谣就没啥作用了。

“主公,”康熙很是生气的说道,“主公威望越来越高,军功越来越大,就是不反,也会被逼反。这种狗屁民谣,防不胜防啊。今日解决了,那么以后呢?主公不是千日防贼么?不如…”

康熙咬牙,“不如借着在高丽统兵的机会,直接反了?”

直接造反?朱寅和徐渭闻言,不禁一起摇头。

眼下造反只有两个结局:放弃一切逃出海外;被镇压诛灭。

绝不可能成功。

起兵造反哪有那么容易?

朱寅脑子很清醒。

几十年后的明末是乱世,朝廷已经虚弱到极点,大厦将倾,千疮百孔,崇祯还不断犯错出昏招。可即便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来联合满清,也闹了十七年时间,才联手灭了大明。

就这,还有南明存续,又坚持了近二十年时间,一度差点翻盘反推满清。

如今还是万历二十一年,朝廷的实力和根基远胜明末,表面上还是太平盛世。而自己的实力,却比不上农民军加满清。

这个时候造反,不是找死是什么?

自己暗中影响、掌控的明军有好几万人,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是大明朝最精锐的兵马。

可如果自己举旗造反,那么愿意跟随他起兵的明军,最多只有熊廷弼、曹文诏、毛文龙、赵率教四人率领的一万五千兵马,撑死了。

就算这四人,也未必都敢跟着自己造反。

至于秦良玉、李如松、李如柏、萧如薰等将领,虽然也是他的部将,受他影响很大,和他私交很好,但肯定不会跟着他造反。

不但不会,他们多半还会奉圣旨参与镇压。最多就是顾忌旧情,出工不出力,暗中网开一面而已。就算保持中立,他们也不敢。

造反不仅仅是灭族的罪名,更是对君臣纲常、礼法名教的颠覆和背弃,有几个人会罔顾这些千钧之重,义无反顾的跟着他造反?

他又不是天下人认可的藩王宗亲,造反难度比燕王、宁王不可同日而语。燕王造反,很多人观望甚至暗自投靠,战场上各种放水。就是宁王造反,也有不少人作壁上观、暗中支持。

自己呢?并没有宗亲身份,连起兵夺位的资格都没有。

万历朝又不是乱世。一旦造反,不知道多少人会和他划清界限,甚至拿他的全家人头换取富贵。到那时,就是家丁、护卫都未必可靠了。

真以为平时对他们解衣推食、百般笼络,人家就敢跟着你不顾一切的造反了?人性岂有那么简单?那是造反!

真正可靠的,也就是兰察、康熙等少数人。

即便是靖海军和海外八旗,别看平时令行禁止、如臂指使,可是自己真的举旗造反,也不是所有人都敢跟着干,内部分裂也有可能。

安禄山极其善于笼络军心民心,被尊为“河北圣贤”,叛唐之前声誉很好,威望很高。他苦心经营二十年,掌控大唐一半的精锐,可起兵反唐不久内部就分崩离析,若非年老昏庸的玄宗屡出臭棋,他在嘉山大败后就应该被镇压,然后起兵五个月宣告失败。

兵力强如安禄山,没有玄宗数次相助,起兵数月也会失败。难道自己现在的实力比安禄山还强?

“眼下万不可动。”徐渭也说道,“这几年,主公一定要忍耐。主公的上中下三策,还是要先考虑上策。”

“只要主公应对得到,进退有据,再拖延几年完全没问题。”

朱寅说道:“先生放心,我能忍下去。时机不到,我就不动。”

说完,他就打开第二份情报。打开情报一看,眉头不禁一皱。

这是来自缅甸的情报,但说的不是缅甸的事,而是毗邻缅甸的雪区的情报。

虎牙在缅甸、云南的组织,除了要刺探缅甸东吁王朝和各大土司的情报,也要兼顾雪区的情报。

情报中说,大概四年前,一个叫顾秉谦的汉人秀才,随同入藏的商队到了拉萨城,又到了藏巴汗的王城桑珠孜城,成为藏巴汗的军师。

顾秉谦是南直隶人,十三岁就中秀才,以才高自负,却七次乡试失败,万历十六年,是他最后一次乡试。考试前他曾经在文昌庙誓说:

“诸侯不过七鼎,瑶琴不过七弦。如果第七次再落榜,那就是黄天不公,苍天无眼,我当远去中原,弃儒巾,废翰墨,为夷狄效力。”

果然,万历十六年的戊子科乡试,也就是朱寅中举的那一科,顾秉谦再次落榜。他愤恨之下,将四书五经一把火烧光,然后西入关中,再随同茶马古道的商队去吐蕃。

为何要去吐蕃?因为他曾经和一个来汉地传播密宗的喇嘛相熟,学习过吐蕃语,又从番僧口中得知,吐蕃有一位藏巴汗,自称是吐蕃赞普的后裔(其实不是),也是如今吐蕃势力最大的贵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