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223章 火种暗燃(第2页)

第223章 火种暗燃(第2页)

就在主控站即将被恒星爆的烈焰吞噬前几秒,他们启动了预先设置在站内、基于不成熟“临界弦”短距跳跃理论的原型逃生舱。

剧烈的能量风暴扭曲了空间,逃生舱并未按计划跳跃到安全的殖民点,而是被随机抛射到了数光年外,最终迫降在“新岸”行星,与主力疏散部队汇合。

近五千名“深渊远征军”成员,在这场浩劫中幸存了下来。他们失去了“彼岸”主基地,失去了绝大部分重型设备和能源储备,与银河系母文明的直接联系也彻底中断。

但他们保住了最宝贵的火种——知识、经验和不屈的意志。

“报告!”一名通讯军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打断了周擎的思绪,“大校!我们……我们接收到一个极其微弱的、来自银河系方向的定向量子密钥信号!加密方式……是‘昆仑之心’最高权限标识!”

控制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与母文明重建联系,是他们这两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

周擎的心脏猛地一跳,但他迅压下激动,沉声道:“立刻进行解密验证!启动最高级别反侦察协议,确认信号源安全性!”

经过紧张的操作和验证,一段简短却蕴含巨大信息量的文字呈现在主屏幕上:

【‘归途’已断,‘新径’待辟。汝等存续,文明之幸。高维暂睦,然视线如炬。‘远航’重启,暗度陈仓。技术资料及初期支援将通过‘信使’协议分批送达。保持静默,积蓄力量。——孔】

信息虽短,却清晰地传达了银河系的现状、和平协议的真相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

更重要的是,它确认了“深渊远征军”的幸存已被母文明知晓,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极其重要的使命——成为文明在仙女座星系的秘密研前哨和战略备份。

周擎深吸一口气,压抑住眼眶的酸涩,转身面对控制室内所有屏息凝神望着他的官兵和科学家。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期待的脸庞。

“同志们,”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们没有被遗忘。我们的牺牲和坚守,是有价值的。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任务——在这里,在‘收割者’目光之外的仙女座,为我们的文明,点燃一团永不熄灭的、更强大的火焰!”

短暂的寂静后,控制室内爆出压抑已久的、低沉的欢呼和掌声。绝望的阴霾被希望的光芒驱散,生存的意义被重新赋予。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岸”基地如同上紧了条的精密钟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他们利用迫降时抢救出的部分设备和“新岸”行星的本土资源,迅扩建地下基地,建立更完善的生命维持系统和基础工业体系。

同时,他们开始焦急地等待母文明承诺的“信使”协议。

“信使”协议,是“昆仑之心”在李艳主导下,基于对“临界弦”和维度物理的更深层次理解,开出的一种极其隐秘、几乎无法被侦测的跨河系信息与物资传输技术。它并非重新建立稳定的“归途之光”通道,那样能量波动太大,容易暴露。

其原理,是利用宇宙背景中无处不在的“临界弦”网络,将需要传输的信息或经过特殊处理的微观物资(如基因种子、纳米构造单元、数据晶体),

编码成极其复杂的“弦振动包”,通过精密的共振引导,使其沿着“临界弦”背景中自然存在的、极其微弱且瞬息万变的“涟漪”或“脉络”,进行远程、无轨迹的“漂流”。

这个过程类似于将无数个装着信息的漂流瓶投入浩瀚的宇宙弦海洋,依靠预设的“地址”共鸣(即“新岸”基地建立的特定频率接收阵列)和概率,让极少部分“漂流瓶”最终抵达目的地。

传输度不确定,成功率也极低,且无法传输宏观物体。但它的优势在于,其能量签名完美地融入了宇宙背景噪声,几乎不可能被从外界探测和拦截。

数月后,第一个“信使”数据包,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星际跋涉后,成功被“新岸”基地新建成的、深埋于地下的“弦共鸣接收阵列”捕获。

数据包内包含了几项关键内容:

“守望者”系统简化版及后续升级蓝图。

“悖论之矛”基础理论和“混沌序列”编码库(部分关键节点被加密,需“新岸”基地自行结合本地条件研究破解)。

关于“临界弦”与暗能量关联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验数据。

一份详细的、关于如何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快重建高级科研体系和军工产业链的技术指南。

一封来自孔方佳、李艳和王海峰的加密信件,其中包含了对周擎和所有幸存者的慰问,以及对他们独立研究能力的信任和鼓励。

这第一批“知识火种”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新岸”基地的士气,也为他们指明了展方向。

他们深知,母文明在银河系面临着“观察”压力,无法提供直接的大规模援助,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

周擎立即组织人手,成立了多个专项研究小组。他们利用“新岸”星系独特的资源环境(例如一种本地特有的、对能量场异常敏感的晶体矿物),开始尝试逆向工程和改进“守望者”系统,使其更适应仙女座星系可能存在的、不同于银河系的宇宙背景辐射和“灵弦”环境。

对“悖论之矛”的研究则更为艰难。没有“昆仑之心”零号空间那样的精密设备,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小规模的、风险极高的实地能量试验,来验证和优化“混沌序列”。

一次失败的实验甚至引了小范围的空间畸变,导致一个实验舱被永久性地从现实结构中“剥离”,付出了三名优秀研究员的生命代价。但幸存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数据,一点点地推进着对这毁灭性武器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银河系,“昆仑之心”的零号空间也并未因“火种”的送出而松懈。

李艳团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化对“临界弦”本质的探究,试图找到更高效、更安全的利用方式;二是研更先进的、能够有效规避甚至欺骗高维观测的隐蔽技术。

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李艳提出了一个名为“弦面镜像”的理论构想。

“既然‘临界弦’的振动可以传递信息和影响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某个区域,人为地制造一个稳定的、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临界弦’背景镜像?”

她在项目讨论会上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手指在虚拟屏幕上勾勒出复杂的能量场模型,

“就像在水面上制造一个倒影。任何对这个区域的远程观测,无论是能量扫描还是‘灵弦’探测,接收到的都将是这个虚假的镜像,而非其内部真实的科研活动。”

王海峰皱着眉头:“理论上有一定可行性,但维持这样一个大范围、高保真的‘镜像’,需要消耗的能量和计算资源是天文数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