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曹操任命尚书郎中枢行政官高柔为理曹掾丞相府属官,掌管司法。
高柔新官上任自然要放三把火,他瞄准了涉及逃兵的法令。
旧法令规定,军队征来的兵士逃跑了,要追究其妻子、儿女。
这条看似很重,带有连带责任的法令,实则效果一般,依然有大量士兵逃跑。
曹操便觉得是不是对逃兵的刑罚不够重,想着要进一步追究逃兵的父母和兄弟,扩大连坐。
高柔却觉得此事不妥。
连坐虽然可以扩大震慑力,但会令逃兵破罐子破摔,甚至连带着其他士兵因害怕受牵连而一同逃跑。
而且高柔调查后现,好多逃兵逃跑只是一时冲动,冷静下来之后便后悔了。
所以他给曹操提建议,加重刑罚不但不能制止士兵逃跑,反而会使逃兵更多,不如宽恕逃兵的妻子、儿女,或许可以诱使逃兵心回意转。
曹操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高柔的建议。
说到逃兵,就不得不说一下曹操的兵役制度了。
整个曹氏集团兵役主要以世家制为根基,结合屯田制和质任制。
所谓世家制,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一家人世世代代当兵。
屯田制,是依照户口区分,安排人员种地,并上交一定的赋税。
质任制,是指将士兵家中的妻子、儿女等亲人作为人质,统一管理起来。
这三条制度,结合曹氏的户口分类,直接将原先的征兵和募兵转变成了职业兵,给曹魏来带源源不断的士卒。
世兵制要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说起。
在这之前,东汉朝廷和各方诸侯基本采用征兵制和募兵制。
这两种增加士卒的制度存在两个比较大的弊端,一个是士卒不固定,征兵制按照规定士卒服役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返回户籍,而且征来的士卒都是由朝廷来统一分配,不由各路诸侯定,另一个是士卒的开销很大,募兵虽然解决了征兵士卒不稳定的弊端,但也产生了士卒要求高、定期放响银数额大的问题,一旦大军物资短缺或者遇到行军困难,便会出现大量的逃兵。
曹操先前去扬州募兵之时,便遇到了这种情况,募得的四千士卒在北上的半路中逃了一半。
初平三年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获得了数十万军民。
这支人马大部分都是流民,除了手上没有土地之外,其他啥都有。
但所谓流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固定,四处流窜,抢到哪里算哪里。
曹操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士兵职业化,并将其家庭与普通百姓区分管理,也就是世家制的雏形。
这一招很管用,收编来的三十万黄巾军成了曹操征伐天下的主力,不仅战斗力优秀,而且只听他的命令,算是曹操手中的核心队伍。
尝到甜头的曹操便扩大推行范围,将曹氏集团势力范围内所有的百姓户口都分为了两种,士家和平民,便是所谓的兵户和农户。
士家子女需世代为兵,而且婚配仅限同类,也就是士家的子女不能与农户子女通婚。
这就牢牢固定了士家的数量,而且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士家的男性青年到了十六周岁以后,便要按照制度从军。
如此一来,军中的士卒数量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
士卒是多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曹操有些头疼。
东汉末年本就动乱不堪,农户种田收上来的粮食税收有些跟不上士卒的消耗,特别是遇到干旱天气或者大雨水涝,田间收成下降,军需粮食便会严重短缺,影响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