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趁着这次东征孙权时,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
荀彧到谯县之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
这个举动名义上荀彧还是朝廷的尚书令,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曹操府臣。
荀彧敏锐地察觉到曹操的内心并没有消停。
曹操领军向濡须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亡,时年五十岁。
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后汉书》还有另一种记载,说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忽然明白了曹操的用意,因此服毒自尽。
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献帝深感痛惜,祭祀之日废燕乐,谥曰敬侯。
以荀彧的智谋,应该明白,这天下三分之二已经落入曹操之手,汉献帝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
都说用权力和金钱是很难考验人的,毕竟很少人能抵挡住这两样的诱惑。
如曹操这般主政者,哪有不垂涎皇位的?
就算曹操对皇位没有想法,他的部下也会推着曹操上位。
荀彧不可能寄希望于曹操的忠心,更不可能寄希望于曹操帐下那些谋士将士的冷静。
所以,大概率荀彧知道,曹操进位国公已经是不可阻挡之事。
他处理好了曹操的后方事务,安排好粮草军械,布置好各人员的官职,依然走上坚持他理念的道路。
汉献帝彻底失去了一位能够坚持理念的大臣,能够左右曹操决定的大臣。
荀彧的存在或许不是汉献帝唯一的希望,但却是能照亮汉献帝黑暗迷茫道路的明灯。
他在,或许大汉还有可能。
他不在,没人能阻挡曹操的脚步,大汉最后一丝希望也沉落到历史的长河当中。
同样悲痛的还有曹操。
很多人都说荀彧的阻拦让曹操很是恼火,曹操应该痛恨荀彧。
其实不然。
荀彧对曹氏的贡献自不必多说。
他对于曹操而言就如同是曹操的初衷,那一份初入朝廷,立志要整顿朝纲,还天下太平的初衷。
那是曹操最后一丝理性。
每当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被形势迷失了眼睛,甚至连身边的谋臣都未能看清局面,荀彧常常会站出来,冷静地告诉曹操未来展。
如果说郭嘉是曹操前进的依靠,那荀彧就是曹操后方的理直气壮。
荀彧的逝去,消散了曹操的束缚,也泯灭了曹操的忠心。
曹操后方繁杂的政务也在荀彧离去的那一刻陷入短暂的困境。
硬说是曹操下令毒死荀彧的,这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