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千多名辽军士兵留在了莫州,成为了宋军的一员。他们熟悉契丹的战术和地形,在之后的边境防御中,挥了很大的作用。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很是惊讶。他没想到杨延昭居然能让辽军士兵投降,还留在莫州为大宋效力。他对赵普说:“杨延昭这小子,还真有办法!居然能让辽军士兵为咱们大宋效力,看来朕没看错人。”
赵普笑着说:“陛下,杨将军不仅能征善战,还很有谋略和仁心。他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莫州的兵力,还能让更多的辽军士兵知道咱们大宋的仁厚,以后契丹再想派士兵来攻打咱们,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表扬杨延昭,赏他黄金三十两,锦缎二百匹,同时允许他在莫州招募辽军投降的士兵,扩充兵力。”
杨延昭接到旨意后,心里很是高兴。他更加用心地治理莫州,训练士兵。莫州的兵力越来越强,边境也越来越稳定。契丹虽然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但每次都被杨延昭率领的宋军打退,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父亲的仇。他知道,潘美虽然之前在蜀地叛乱平定后没有犯错,但去年害父亲的事,他始终不能原谅。他一直在等机会,想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机会很快就来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冬天,潘美奉命率领大军,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驻守。他路过莫州时,特意去拜访杨延昭——他知道杨延昭心里记着仇,想趁机缓和一下两人的关系。
杨延昭得知潘美来了,心里很是愤怒。他本想不见潘美,但又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就下令让潘美进来。
潘美走进杨延昭的官署,看到杨延昭坐在椅子上,脸色冰冷,心里很是尴尬。他连忙上前,说道:“杨将军,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杨延昭没有起身,冷冷地说:“潘将军,你不好好在汴梁待着,来莫州干什么?是来看我这个‘仇人的儿子’,还是想再害我一次?”
潘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连忙说道:“杨将军,过去的事,都是我的错。我知道我对不起你父亲,也对不起你。我这次来,是想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
“原谅你?”杨延昭冷笑一声,“我父亲在陈家谷战死,都是因为你见死不救!我弟弟杨延玉也死在了那里!你让我怎么原谅你?你害死了我父亲和弟弟,这笔账,我迟早要跟你算!”
潘美叹了口气,说道:“杨将军,我知道我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但我真的很后悔,我后来也多次向陛下请罪,希望能弥补我的过错。这次我奉命去并州驻守,要是以后有机会,我愿意跟你一起上战场,为你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
杨延昭看着潘美,心里很是复杂。他知道潘美说的是实话,可他心里的仇恨,还是无法释怀。他沉默了许久,说道:“潘将军,我不会原谅你。但我也不会现在就跟你算账,我会让你在战场上赎罪。要是你以后在战场上敢再临阵脱逃、见死不救,我定不会饶你!”
潘美点了点头,说道:“谢谢你,杨将军。我一定会在战场上赎罪,不会让你失望。”
说完,潘美转身离开了杨延昭的官署。杨延昭看着潘美的背影,心里暗暗誓:“爹,弟弟,我一定会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也一定会完成你们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大宋争光!”
时间很快就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这年春天,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蜀地没有再生叛乱,边境也因为杨延昭的防守,变得越来越稳定。赵光义终于有时间关注北伐的事了——他已经等了很多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代明君。
他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北伐的事。“陛下,现在大宋的国内局势稳定,边境也相对平静,是时候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了!”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臣愿率领大军,北伐契丹,定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陛下争光!”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臣愿随李将军出征,为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普捋着胡子,开口说道:“陛下,现在确实是北伐的好时机。契丹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内部也有矛盾——萧太后虽然掌权,但辽圣宗已经长大了,想亲自主政,两人之间肯定有摩擦。咱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北伐契丹,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赵光义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激动。他说道:“好!朕决定,明年春天,北伐契丹!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大军,囤积粮草;杨延昭,你负责监视契丹的动向,收集情报;潘美,你负责驻守并州,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北伐大军;赵普,你负责处理朝政,保证国内稳定。咱们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更加用心地收集契丹的情报。他派了很多间谍去契丹,了解契丹的兵力部署、粮草情况和内部矛盾。间谍们很快就传回了消息——契丹内部确实有矛盾,辽圣宗和萧太后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经常生争吵;而且契丹的粮草也不是很充足,因为去年冬天契丹生了雪灾,很多牲畜都冻死了,百姓们也吃不饱饭。
杨延昭把这些情报整理好,派人送往汴梁。赵光义看到情报后,心里更加激动——他知道,北伐的胜算又大了几分。他下令,加快北伐的准备工作,务必在明年春天,准时北伐契丹。
可天有不测风云。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冬天,赵光义突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朝都上不了,只能躺在皇宫里的病床上,由太医们诊治。
大臣们都很担心赵光义的病情,尤其是赵普和李继隆。他们每天都去皇宫里探望赵光义,询问病情。赵光义看着大臣们,心里很是着急——他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无法完成北伐的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他拉着赵普的手,虚弱地说:“赵宰相,朕恐怕不行了。北伐的事,就交给你和李将军、杨将军了。你们一定要帮朕完成心愿,收复幽云十六州,让大宋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原大地!”
赵普连忙说道:“陛下,您别担心,太医们一定会治好您的病的。北伐的事,我们会做好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亲自指挥北伐大军,收复幽云十六州!”
李继隆和杨延昭也跟着说道:“陛下,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会做好北伐的准备,等您病好了,再一起北伐契丹!”
赵光义点了点头,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太医们连忙上前诊治,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
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赵光义是北伐的关键人物,要是赵光义出了意外,北伐的计划很可能会泡汤。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请求赵光义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病好了再北伐契丹。
可赵光义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赵光义在汴梁的皇宫里驾崩,享年五十九岁。他临死前,留下遗诏,让他的三子赵恒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赵光义驾崩的消息,传遍了大宋的各个角落。百姓们纷纷为他哀悼,大臣们也都很伤心。杨延昭得知消息后,跪在莫州的城楼上,朝着汴梁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哭着说:“陛下,您怎么就这么走了?您还没看到我们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没完成您的心愿啊!”
赵普和李继隆等人,按照赵光义的遗诏,拥立赵恒继位。赵恒继位后,尊赵光义为太宗皇帝,同时下令,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他刚继位,国内局势还不稳定,而且他也没有赵光义那样的雄心壮志,不想轻易动战争。
杨延昭得知北伐计划暂停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誓:“陛下,您放心,就算您不在了,我也会继续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我一定会完成您的心愿,完成我父亲的遗愿,让大宋的旗帜,插遍幽云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知赵光义驾崩,大宋新君继位,国内局势不稳定,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现在没有精力北伐,她可以趁机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再次率军南下,夺取大宋的土地。
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延昭的北伐梦,也还没有实现。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父亲报仇,为大宋争光。
在汴梁的天波府里,佘太君正坐在祠堂里,看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默默流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死得冤,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杨延昭,还在为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新君继位,北伐计划暂停,杨延昭的路,还很长很长。
“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咱们的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佘太君对着牌位,轻声祈祷。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