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看完信,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誓:“陛下,臣会坚守莫州,等将来有机会,臣一定会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父亲报仇,为大宋争光!”
时间很快就到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这年春天,大宋的蜀地又生了叛乱。这次叛乱的领叫李顺,他是王小波的部下,王小波死后,他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继续反抗大宋朝廷。李顺比王小波更有谋略,他率领农民军,很快就攻占了蜀地的府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彻底慌了——蜀地刚平静了几年,又生了叛乱,而且这次叛乱比上次更严重,李顺还建立了政权,这要是不尽快平定,很可能会引连锁反应,其他地方也会生叛乱。
他连忙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陛下,李顺攻占成都,建立政权,气焰十分嚣张。臣愿率领大军,前往蜀地镇压叛乱!”王继恩(此时已被赦免,重新启用)站出来,主动请缨。
赵普皱了皱眉,说道:“陛下,王继恩之前在蜀地胡作非为,百姓对他很不满,要是再派他去蜀地,恐怕会激起更多百姓的不满,不利于平定叛乱。臣建议,派李继隆去蜀地镇压叛乱。李继隆能征善战,又体恤百姓,定能顺利平定叛乱。”
杨延昭也站出来,说道:“臣同意赵宰相的看法。李将军是难得的将才,派他去蜀地,定能平定叛乱。臣愿坚守莫州,防止契丹趁机南下。”
赵光义点了点头:“好!就派李继隆去蜀地镇压叛乱。传朕旨意,李继隆为剑南东西川招安使,率领十万大军,前往蜀地;王继恩,你为副将,协助李继隆;张咏,你继续在蜀地安抚百姓,配合李继隆平定叛乱。”
李继隆领了旨,立刻率领大军出。他刚到蜀地,就听说李顺率领农民军,正在攻打蜀地的其他州县。李继隆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去打探农民军的虚实,同时与张咏取得联系,了解蜀地的情况。
张咏告诉李继隆:“李将军,李顺率领的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可他们缺乏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而且他们只知道抢掠,不得民心。咱们只要团结百姓,再用计策,定能平定叛乱。”
李继隆点了点头,说道:“张大人说得对。咱们可以先派一支军队,假装成农民军,混入成都,然后里应外合,攻占成都,活捉李顺。”
张咏连忙说道:“这个主意好!我在成都有不少亲信,可以让他们配合咱们的军队,混入成都。”
两人商议好后,立刻开始行动。李继隆派王继恩率领五千士兵,假装成农民军,混入成都。王继恩虽然之前在蜀地胡作非为,可他很会伪装,很快就率领士兵,混入了成都城。
张咏的亲信也在成都城里四处活动,散布“李顺残暴不仁,大宋军队很快就会攻占成都,解救百姓”的消息。成都百姓本来就对李顺的抢掠行为不满,听了这些消息后,更是人心惶惶,纷纷盼着大宋军队能早日攻占成都。
李顺得知大宋军队已经到了蜀地,心里很是着急。他下令,加强成都的防守,同时派农民军去攻打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可农民军根本不是大宋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打退了。
就在李顺焦头烂额的时候,王继恩率领的五千士兵,在成都城里动了叛乱。他们杀死了守卫城门的农民军,打开了城门,迎接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进城。
李顺见大宋军队进城了,吓得魂都快没了,连忙率领亲信士兵,想从成都城的后门逃跑。可他刚跑到后门,就被李继隆率领的大宋军队拦住了。
“李顺,你已经无路可逃了!快投降吧!”李继隆手持长刀,高声喊道。
李顺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可他也不想投降,他拔出长刀,朝着李继隆冲去。李继隆冷笑一声,一剑就把李顺的长刀打飞了,然后一脚把李顺踹倒在地,下令士兵们把他绑起来。
成都被攻占,李顺被活捉,蜀地的农民军失去了领,很快就被大宋军队平定了。李继隆下令,将李顺押往汴梁,交给赵光义处置,同时继续在蜀地清剿剩余的农民军,安抚百姓。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李继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张咏为工部侍郎,继续在蜀地安抚百姓;王继恩因为这次立功,被封为顺州防御使。
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他找到赵光义,说道:“陛下,蜀地两次生叛乱,都是因为百姓负担太重,贪官污吏太多。咱们虽然平定了叛乱,可要是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蜀地还会生叛乱。臣建议,在蜀地推行更宽松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赋税,严惩贪官污吏,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传朕旨意,在蜀地推行‘均税法’,按照百姓的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派大臣去蜀地严查贪官污吏,凡是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一律严惩不贷!”
张咏接到旨意后,立刻在蜀地推行“均税法”。他亲自带着官员们走遍蜀地的各个州县,丈量土地,登记人口,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百姓的家庭情况,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以前那些地主豪强隐瞒土地、转嫁赋税给农民的情况,被彻底杜绝了。
有个叫刘三的农民,家里有三亩薄田,以前每年要交的赋税比地主家还多,只能靠借高利贷过日子。推行“均税法”后,他的赋税减少了一半,不仅不用借高利贷,还能攒下些粮食。他特意带着自家种的粮食,跑到张咏的官署,跪在地上哭着说:“张大人,您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以前俺们家连饭都吃不饱,现在终于能吃上饱饭了!”
张咏连忙扶起他,笑着说:“老乡,快起来!这都是陛下的恩典,也是咱们应该做的。你好好种地,将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除了推行“均税法”,张咏还在蜀地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他组织百姓疏通了淤塞的河流,修建了灌溉农田的水渠,蜀地的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还在每个州县都开办了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蜀地的百姓们对张咏感激涕零,纷纷在自家门口挂上张咏的画像,早晚祭拜。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心里很是欣慰。他对赵普说:“张咏真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他在蜀地,朕就放心了。”
赵普笑着说:“陛下慧眼识珠,选对了人。蜀地稳定了,大宋的粮仓就保住了,咱们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边境的事了。”
可边境的事,还是让赵光义很头疼。虽然大宋和契丹达成了和平协议,每年给契丹岁币,但契丹并没有完全遵守协议,还是时不时地派小股骑兵骚扰大宋的边境,抢些粮食和财物。莫州作为大宋北方的门户,更是当其冲。
杨延昭每天都要率领士兵们在莫州边境巡查,防备辽军的骚扰。这天,他正在边境巡查,突然看到远处有一支辽军骑兵,大约有一千人,正朝着莫州方向赶来,看样子是想偷袭莫州的粮仓。
杨延昭立刻下令:“兄弟们,辽军想偷袭咱们的粮仓,咱们不能让他们得逞!周信,你率领五百士兵,去粮仓附近埋伏,等辽军靠近,就动进攻;王贵,你率领三百士兵,绕到辽军的后面,截断他们的退路;我率领剩余的士兵,从正面进攻辽军,咱们前后夹击,定能打败他们!”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率领士兵出。辽军骑兵很快就到了粮仓附近,他们见粮仓外没有多少守卫,心里很是得意,纷纷下马,准备去抢粮食。
就在这时,周信率领的五百士兵从埋伏的地方冲了出来,高声喊道:“辽军贼子,哪里跑!”
辽军士兵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他们连忙上马,想逃跑,可王贵率领的三百士兵已经绕到了他们的后面,堵住了他们的退路。杨延昭也率领士兵从正面冲了过来,手持长枪,朝着辽军士兵刺去。
“兄弟们,杀了辽军,保护粮仓!”杨延昭高声喊道。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被夹在中间,根本无法抵抗,只能拼死突围。可宋军士兵们死死地缠住他们,不让他们逃跑。没过多久,辽军士兵就死伤惨重,剩下的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下马投降。
这场战斗,宋军大获全胜,不仅保住了粮仓,还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武器。杨延昭下令,将投降的辽军士兵押回莫州,好好招待他们——他知道,这些辽军士兵大多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的,并不是真心想跟大宋为敌。
晚上,杨延昭在莫州的官署里,设宴招待投降的辽军士兵。他亲自给士兵们倒酒,说道:“兄弟们,你们都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贵族强迫来打仗,辛苦了。只要你们愿意,就留在莫州,跟咱们一起种地、当兵,咱们大宋不会亏待你们;要是你们想回家,我也不拦着,会给你们足够的粮食和盘缠,让你们平安回家。”
投降的辽军士兵们听了,都很感动。一个叫耶律阿古拉的士兵,忍不住哭了起来:“杨将军,您真是个好人!我们在契丹,每天都吃不饱饭,还要被贵族们打骂,被迫来打仗。我们早就不想跟大宋为敌了,要是能留在莫州,我们愿意为您效力,为大宋效力!”
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我们愿意留在莫州,为杨将军效力!”
杨延昭大喜过望,说道:“好!既然你们愿意留在莫州,那咱们以后就是兄弟了。明天我就派人给你们安排住处,给你们分粮食和衣物,你们好好休息几天,然后跟咱们一起训练、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