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第1页)

第3章 蜀地余波扰朝局杨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第1页)

蜀地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汴梁时,赵光义正在御花园里赏牡丹。他手里捏着王继恩送来的捷报,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对着身边的太监王继恩说:“还是王爱卿能干!短短半年就平定了蜀地叛乱,没让那些泥腿子坏了朕的大事。传朕旨意,封王继恩为宣政使,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

王继恩连忙跪地谢恩,脸上笑得跟朵花似的:“奴才谢陛下恩典!奴才不过是遵旨办事,都是陛下英明神武,奴才才能顺利平定叛乱。”

赵光义被他哄得心情大好,又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可刚放下酒杯,就见赵普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脸色跟锅底似的。“陛下,不好了!蜀地虽然平定了,可王继恩在蜀地胡作非为,抢了老百姓的粮食和钱财,还杀了不少无辜百姓,现在蜀地百姓怨声载道,都在骂朝廷呢!”

赵光义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他把捷报往桌上一摔:“王继恩这混蛋!朕让他去平定叛乱,他居然敢在蜀地胡作非为!传朕旨意,把王继恩召回汴梁,严加审问!”

王继恩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奴才没有胡作非为,都是有人故意诬陷奴才!”

赵普冷冷地说:“是不是诬陷,等把你召回汴梁,审问清楚就知道了。陛下,蜀地是大宋的粮仓,要是百姓怨声载道,再生叛乱,后果不堪设想。臣建议,派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去蜀地安抚百姓,整顿吏治。”

赵光义点了点头,他现在也没心思赏牡丹了,连忙说道:“好!就派张咏去蜀地!张咏为人清正廉洁,又有才干,定能安抚好百姓,整顿好吏治。”

张咏是大宋有名的清官,之前在湖北做官时,就因为清正廉洁、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接到旨意后,张咏立刻收拾行装,前往蜀地。他刚到蜀地,就听说了王继恩的所作所为,心里很是气愤。他一边派人调查王继恩的罪行,一边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还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

蜀地百姓见张咏清正廉洁,又体恤百姓,心里的怨气渐渐消了,纷纷称赞张咏是“青天老爷”。张咏还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蜀地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下令,将王继恩革职查办,流放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同时下旨表扬张咏,封他为御史中丞。

可赵普心里还是很担忧,他找到赵光义,说道:“陛下,蜀地叛乱虽然平定了,可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各地的贪官污吏太多,百姓负担太重,要是不加以整治,迟早还会生叛乱。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朕之前确实太关注北伐和边境的事,忽略了国内的治理。传朕旨意,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吏治,派大臣去各地巡查,一旦现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同时,减轻百姓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心种地。”

旨意一下,大宋各地开始整顿吏治。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比如一些贪官污吏勾结地方豪强,抵制整顿,但在赵普和张咏等人的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批贪官污吏被严惩,百姓的赋税也减轻了不少,大宋的国内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

可国内局势刚稳定,北方边境又传来了消息——契丹萧太后又开始蠢蠢欲动,派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攻打大宋的莫州(今河北任丘),而莫州的守将,正是杨延昭。

消息传到莫州时,杨延昭正在率领士兵们训练。他刚接到消息,就立刻召集将领们开会。“兄弟们,耶律斜轸率领五万辽军来攻莫州,咱们只有一万兵力,兵力悬殊很大。但莫州是大宋北方的门户,绝不能丢!咱们得想办法,守住莫州!”

将领们一个个都很紧张,一个叫周信的副将说道:“将军,辽军五万,咱们才一万,这仗怎么打啊?要不咱们向朝廷求援吧?

杨延昭摇了摇头:“朝廷刚平定蜀地叛乱,兵力还没恢复过来,援军肯定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咱们不能指望援军,只能靠自己。耶律斜轸虽然勇猛,可他有个缺点——骄傲自大,咱们可以利用他这个缺点,设个埋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将领们一听,都来了精神:“将军,您有什么好主意?快跟咱们说说!

杨延昭笑了笑,说道:“莫州城外有个地方叫狼山,那里地势险要,两边都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很适合设埋伏。咱们可以派一支军队,假装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诱辽军,然后在狼山设下埋伏,等辽军进入埋伏圈,就动进攻,定能打败辽军!

将领们纷纷点头,都觉得这个主意好。杨延昭立刻布置任务:“周信,你率领五千士兵,假装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诱辽军,记住,一定要假装打不过辽军,把他们引到狼山的埋伏圈里;王贵,你率领三千士兵,在狼山左边的山上埋伏,等辽军进入埋伏圈,就放箭、扔滚木;刘顺,你率领两千士兵,在狼山右边的山上埋伏,配合王贵,一起进攻辽军;我率领剩余的士兵,在狼山后面接应,防止辽军逃跑。”

将领们领了命,纷纷率领士兵出。周信率领五千士兵,来到狼山附近,很快就遇到了辽军的先头部队。周信按照杨延昭的吩咐,假装成惊慌失措的样子,下令士兵们进攻辽军。可刚打了一会儿,周信就假装打不过,下令士兵们撤退,朝着狼山方向逃跑。

辽军先头部队的将领见宋军打不过,心里很是得意,连忙派人去禀报耶律斜轸:“将军,宋军不堪一击,咱们已经打败了他们的先头部队,他们正朝着狼山方向逃跑,咱们要不要追?”

耶律斜轸正在中军大帐里休息,听说宋军打不过,得意地笑了:“宋军就是一群胆小鬼!传朕旨意,全军追击,一定要抓住杨延昭,拿下莫州!”

辽军士兵们一个个士气大振,跟着周信率领的宋军士兵,朝着狼山方向追去。周信一边跑,一边回头看,见辽军果然追了上来,心里暗暗高兴,加快度,把辽军引到了狼山的埋伏圈里。

“将军,辽军进入埋伏圈了!”王贵站在狼山左边的山上,看到辽军进入了埋伏圈,连忙下令,“放箭!扔滚木!”

山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辽军士兵毫无防备,一个个倒下,顿时乱作一团。耶律斜轸见状,心里一惊,知道自己中了埋伏,连忙下令:“快撤退!快撤退!

可已经晚了,刘顺率领的宋军士兵从狼山右边的山上冲了下来,配合王贵,一起进攻辽军。辽军士兵被夹在中间,根本无法撤退,只能拼死抵抗。就在这时,杨延昭率领剩余的士兵,从狼山后面冲了出来,堵住了辽军的退路。

“耶律斜轸!你中了我的埋伏,还想跑?”杨延昭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上!杀了辽军,守住莫州!”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本来就乱作一团,现在又被宋军前后夹击,更是毫无还手之力。耶律斜轸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又气又急,可也没办法,只能率领少数亲信士兵,拼死突围。

杨延昭见耶律斜轸想跑,立刻率军追了上去。“耶律斜轸,哪里跑!”杨延昭一边追,一边喊道,手里的长枪朝着耶律斜轸刺去。耶律斜轸连忙躲闪,可还是被长枪划破了胳膊,鲜血直流。他不敢再恋战,加快度,率领亲信士兵逃跑了。

辽军失去了指挥,彻底崩溃,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马。狼山之战,大宋取得了胜利,莫州也守住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昭为莫州防御使,赏黄金五十两,锦缎五百匹。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杨六郎,真聪明,狼山设伏败辽兵,守莫州,立大功,大宋百姓都称颂”,杨家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耶律斜轸并不甘心。他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后,向萧太后禀报了狼山之战的经过,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杨延昭“狡猾多端”。萧太后听了,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杨延昭这小子,真是个难缠的家伙!这次咱们输了,下次一定要报仇!”

她下令,让耶律斜轸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再次攻打莫州。同时,她还派使者去大宋,向赵光义索要“岁币”——就是让大宋每年给契丹送钱、送粮、送锦缎,否则就继续攻打大宋。

使者来到汴梁,向赵光义递交了萧太后的国书。赵光义看着国书,气得浑身抖:“契丹这是欺人太甚!朕刚打退他们,他们就敢来索要岁币!传朕旨意,把使者轰出去,告诉萧太后,朕是不会给她岁币的!”

大臣们见赵光义生气,纷纷劝道:“陛下,契丹实力强大,咱们刚打完几场仗,国力还没恢复过来,要是再跟契丹打仗,恐怕会吃亏。不如先答应给他们岁币,等咱们国力恢复了,再跟他们算账。

赵普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大臣们说得对。咱们现在不宜再跟契丹打仗,应该先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给契丹岁币,虽然会让咱们损失一些钱财和物资,但能换来边境的和平,让咱们有时间恢复国力。等将来国力强盛了,再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光义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作为岁币。但要跟契丹约定,以后不能再随意攻打大宋,否则朕就停止给他们岁币,还要北伐契丹!”

使者听了,满意地离开了汴梁。大宋和契丹之间,暂时达成了和平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的前身(此处为情节衔接,真实澶渊之盟生于1oo4年,此处为提前铺垫)。

可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不满。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说道:“陛下,契丹索要岁币,是对大宋的侮辱!咱们不能答应他们,应该继续跟他们打仗,收复幽云十六州!臣愿率领莫州的士兵,再次攻打契丹,为大宋争光!

赵光义看完奏折,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可他也知道,现在大宋确实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他给杨延昭回了一封信,说道:“杨爱卿,朕知道你心里不满,可现在大宋国力还没恢复过来,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你要坚守莫州,保卫边境,等将来国力强盛了,朕一定会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不会让你失望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