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第1页)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第1页)

杨门儿郎承父志,萧后挥师叩雄关(公元986-989年)

雍熙北伐的硝烟还没在陈家谷散尽,汴梁城里就炸开了锅——老百姓茶余饭后聊的不是皇帝赵光义如何复盘败局,而是“杨老令公撞碑死”的故事。有说书先生在瓦舍里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说杨业最后浑身插满箭杆,像只刺猬似的还挥着长枪喊“杀辽贼”;还有小贩编了顺口溜,“杨家军,真叫强,陈家谷里血汪汪,潘美奸,王侁坏,害死英雄遭天谴”,连三岁小孩都跟着哼。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皇宫。赵光义坐在御书房里,手里捏着弹劾潘美的奏折,气得手指关节白。他刚把王侁流放到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又把潘美降了职,本想堵堵众人的嘴,可民间骂声还是没停。更让他闹心的是,杨业的七个儿子(史称“杨家七郎”)天天在宫门外跪着,要“为父伸冤,严惩奸佞”,引得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跟看大戏似的。

“陛下,杨延朗他们又来跪着了,已经跪了三天了!”内侍王继恩弓着腰进来,声音跟蚊子似的,“户部尚书说,再这么闹下去,怕影响漕运的粮船进京——老百姓都去看杨家兄弟了,码头没人干活了!”

赵光义“啪”地把奏折摔在桌上:“这群小兔崽子!朕都追封他们爹为太尉了,还想怎么样?真当朕不敢治他们的罪?”话虽狠,可他心里清楚,杨家军在军中威望高,百姓又同情杨业,真把这兄弟几个办了,怕是要激起民变。

正犯愁呢,赵普颠颠地跑了进来,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陛下,有办法了!”他把布包往桌上一放,打开一看,里面是块金灿灿的牌子,上面刻着“天波府”三个大字,“臣建议,在汴梁城里给杨家建座府邸,赐名‘天波府’,让杨家兄弟住进去,再封他们做禁军将领——既显陛下仁厚,又能把他们攥在手里,还能堵住老百姓的嘴,一举三得啊!”

赵光义眼睛一亮:“还是你老小子有主意!就这么办!传朕旨意,赐杨业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杨延浦为供奉官,三子杨延训为闲厩使,剩下几个也都给个一官半职,在天波府住下,日后随军出征,戴罪立功!”

旨意一下,宫门外的杨家兄弟总算起身了。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史称“杨六郎”)是兄弟里最沉稳的,他扶着弟弟们起身时,低声嘱咐:“咱们爹的仇,不能就这么算了。但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先接了旨意,日后在战场上,再找潘美那老东西算账!”

杨延浦年轻气盛,攥着拳头低吼:“大哥,潘美害了爹,就该千刀万剐!咱们就这么忍了?”

“不忍能怎么办?”杨延朗叹了口气,眼神看向北方,“爹一辈子想收复幽云,咱们得替他完成这个心愿。眼下进了禁军,才有机会上战场,才能杀辽贼,这比在宫门外跪着有用!”

兄弟几个心里虽不服气,可也知道杨延朗说得对,只能跟着传旨太监去领旨。老百姓见杨家兄弟得了封赏,还能住上“天波府”,骂声渐渐小了,瓦舍里的说书先生也开始编“杨家儿郎承父志,日后定能破辽兵”的新段子,汴梁城总算恢复了点往日的热闹。

可这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北方就传来了坏消息——契丹萧太后要亲自率军南下,为雍熙北伐里战死的辽兵“报仇”。

消息传到幽州(今北京)时,萧太后正坐在辽军大帐里,手里把玩着耶律斜轸送来的杨业的长枪。这枪杆上还留着暗红的血渍,萧太后用手帕擦了擦,语气里带着几分敬佩:“杨业真是条汉子,可惜跟错了主子。赵光义那蠢货,两次北伐都输得底朝天,还害了这么个好将军。”

站在一旁的耶律休哥连忙附和:“太后英明!赵光义刚愎自用,宋军士气低落,咱们这次南下,定能一举拿下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让大宋知道咱们契丹的厉害!”

萧太后放下长枪,眼神变得锐利:“这次南下,不光要打胜仗,还要抢粮食、抢人口。去年冬天咱们这边雪大,粮草不够,正好从大宋补补。另外,让耶律隆绪也跟着去——他都十五岁了,该学学怎么打仗,怎么当皇帝了。”

辽圣宗耶律隆绪坐在旁边,听到这话,连忙起身:“儿臣遵旨!儿臣定跟太后和各位将军好好学习,早日为契丹开疆拓土!”其实他心里有点怵——他从小跟着萧太后长大,啥时候见过真刀真枪的打仗?可萧太后眼神里的威严,让他不敢说半个“不”字。

几天后,萧太后亲率二十万辽军,兵分两路南下。东路军由耶律休哥率领,攻打瀛州、莫州;西路军由耶律斜轸率领,攻打代州(今山西代县)、忻州(今山西忻州)。辽军来势汹汹,沿途的大宋州县纷纷告急,奏折像雪片似的飞到汴梁。

赵光义这下慌了——他刚打完雍熙北伐,宋军还没缓过劲来,粮草也没囤够,萧太后这时候来打,不是趁火打劫吗?他连夜召集大臣开会,殿里的蜡烛烧了一根又一根,大臣们吵得跟菜市场似的。

“陛下,契丹来势汹汹,咱们还是避其锋芒,退守黄河吧!”一个文官哆哆嗦嗦地说,话音刚落就被武将们骂了回去。

“放屁!退守黄河,那河北的百姓怎么办?咱们大宋的脸面往哪搁?”大将李继隆拍着桌子站起来,“臣愿率领禁军,前往瀛州抵挡耶律休哥!”

杨延朗也站了出来:“臣愿随李将军出征!臣爹死在辽兵手里,臣要为爹报仇,为大宋杀敌!”

赵普坐在角落里,捋着胡子慢悠悠地开口:“陛下,李将军和杨将军说得对,不能退。但也不能硬拼——契丹人善骑射,机动性强,咱们得用‘守’的法子。让李继隆守瀛州,杨延朗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再派潘美守代州,三路守军互相呼应,消耗辽军的粮草和体力,等他们疲惫了,再派兵偷袭,定能取胜。”

赵光义点了点头,他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按赵普说的来。“传朕旨意,李继隆为瀛州都部署,率领五万大军守瀛州;杨延朗为遂城都监,率领一万大军守遂城;潘美为代州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守代州。务必守住城池,不得让辽军南下半步!”

将领们领了旨,连夜率军北上。杨延朗出前,特意去了天波府的祠堂——里面供奉着杨业的牌位和那杆染血的长枪。他跪在牌位前,端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爹,儿子要去遂城守关了,您在天有灵,就保佑儿子打退辽兵,为您报仇!”说完,他拿起长枪,翻身上马,朝着遂城方向疾驰而去。

遂城是座小城,城墙不高,兵力也只有一万,跟耶律休哥率领的十万东路军比起来,简直是鸡蛋碰石头。杨延朗刚到遂城,就召集士兵们开会,士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没人觉得能守住。

“将军,辽军十万,咱们才一万,这城怎么守啊?”一个老兵叹着气说,“去年雍熙北伐,咱们输得那么惨,这次怕是要完蛋了!”

杨延朗没生气,反而笑了笑:“辽军是多,可他们是骑兵,不善攻城;咱们是步兵,守在城里,占着地利。再说了,遂城的百姓都指望咱们保护,咱们要是退了,他们就会被辽军抢走,家里的粮食、媳妇、孩子,都会没了——你们愿意让自己的家人受欺负吗?”

士兵们一听,眼睛都红了——他们大多是河北本地人,家里的亲人都在附近,要是遂城破了,家人肯定遭殃。“不愿意!”士兵们齐声喊,士气一下子提了上来。

杨延朗见状,继续说道:“好!既然不愿意,咱们就跟辽军拼了!从今天起,咱们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再准备好弓箭、滚木、石头,只要辽军敢来,咱们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朗带着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城防。老百姓也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石头,有的送粮食,有的给士兵们缝衣服。遂城虽然小,却一下子变得众志成城。

没过多久,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就到了遂城下。他看着眼前的小城,不屑地笑了:“就这么个破城,也想挡住我十万大军?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中午之前拿下遂城!”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攻城。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遂城城墙冲来。杨延朗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放箭!”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箭雨像蝗虫似的朝着辽军射去。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有的辽军士兵爬上了云梯,杨延朗亲自上前,一枪把他挑了下去,又拿起滚木,朝着云梯砸去,云梯上的辽军士兵纷纷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连遂城的城墙都没摸到。耶律休哥气得吹胡子瞪眼,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晚上,杨延朗在城楼上巡查,看到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有的还受了伤,心里很是心疼。他让炊事兵煮了热汤,给士兵们端去,又亲自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

“将军,您辛苦了!”一个士兵感动地说,“有您在,咱们一定能守住遂城!”

杨延朗笑了笑:“咱们是兄弟,要一起守住遂城,一起回家见亲人。”

可他心里清楚,辽军兵力雄厚,硬拼下去不是办法。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的辽军大营,心里琢磨着对策。突然,他感觉到一阵冷风吹来,打了个哆嗦——这几天天气越来越冷,晚上都快结冰了。他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传我命令,让士兵们和老百姓都去挑水,往城墙上浇!”杨延朗高声喊道。

士兵们和老百姓都愣住了:“将军,往城墙上浇水干什么?这大冷天的,水一浇就结冰了!”

“对!就是要让它结冰!”杨延朗笑着说,“辽军明天肯定还会攻城,城墙上结了冰,他们爬不上来,攻城塔也推不上去,咱们就能轻松守住遂城了!”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主意好,纷纷去挑水浇城墙。晚上的天气越来越冷,城墙上的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整个城墙变得滑溜溜的,像一面巨大的冰镜子。

第二天一早,耶律休哥又率领辽军攻城。可他们刚冲到城墙下,就现城墙上结了冰,云梯根本架不住,一放就滑下来;攻城塔也推不动,轮子在冰上直打滑。辽军士兵想爬城墙,脚一踩就摔个四脚朝天,成了宋军的活靶子。

“这。。。这是怎么回事?”耶律休哥看着滑溜溜的城墙,气得跳脚,“杨延朗这小子,居然用这种阴招!”

就在这时,城楼上的杨延朗高声喊道:“耶律休哥!你要是识相,就赶紧撤军,不然的话,我让你十万大军都冻成冰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