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第3页)

第2章 帝业初定风波起文治武功两难全(第3页)

没过多久,萧太后率领的辽军就到了定州市郊。她看着眼前的定州城,心里暗暗盘算——定州城防坚固,不能硬攻,得想个办法诱敌出城,然后一举歼灭宋军。

萧太后召来耶律休哥,说道:“耶律休哥,你率领一万骑兵,去定州城下挑战,故意示弱,引诱宋军出城追击。我率领大军在后面埋伏,等宋军出城,就一举歼灭他们。”

耶律休哥领了旨,率领一万骑兵来到定州城下。他对着城楼上的宋军士兵高声喊道:“宋军的胆小鬼们!有种就出来跟爷爷打一场,别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

城楼上的宋军士兵气得火冒三丈,纷纷请战:“将军,辽军太嚣张了!咱们出去教训教训他们!”

李继隆却很冷静,他知道这是萧太后的诱敌之计。他对着士兵们说道:“大家别冲动!辽军故意示弱,就是想引诱咱们出城。咱们只要坚守不出,辽军就没办法。等杨延昭偷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线,他们自然会撤军。”

士兵们虽然心里不服气,可也知道李继隆说得对,只能忍着怒气,坚守在城楼上。

耶律休哥在城下骂了半天,见宋军还是不出城,心里很是着急。他又试着攻打了几次定州城,可都被宋军打退了。他只能派人回去向萧太后禀报:“太后,宋军坚守不出,咱们的诱敌之计没用啊!”

萧太后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耐烦。她知道,要是再拖下去,粮草供应线很可能会被杨延昭偷袭,到时候就麻烦了。她咬了咬牙,下令:“既然宋军不出城,咱们就强行攻城!传令下去,明天一早,全力攻城,务必拿下定州!”

第二天一早,辽军就开始强行攻城。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朝着定州城墙冲来。李继隆站在城楼上,手持长刀,高声喊道:“放箭!扔滚木!扔石头!”

城墙上的宋军士兵纷纷放箭,扔滚木、石头。辽军士兵一个个倒下,可后面的士兵还是源源不断地冲上来。有的辽军士兵爬上了云梯,李继隆亲自上前,一剑把他砍了下去,又拿起滚木,朝着云梯砸去,云梯上的辽军士兵纷纷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辽军死伤惨重,却还是没能攻破定州城。萧太后气得吹胡子瞪眼,可也没办法——定州城防太坚固,宋军防守也很顽强。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萧太后心里一惊,以为是宋军的援军到了,连忙派人去打探。没过多久,打探的人回来禀报:“太后,不好了!咱们的粮草供应线被杨延昭率领的宋军骑兵偷袭了,粮草都被烧了!”

萧太后一听,吓得魂都快没了——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粮草被烧了,辽军就没办法再继续攻城了。她咬了咬牙,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听说粮草被烧了,一个个都慌了神,纷纷撤退。李继隆见辽军撤军,立刻下令:“开城门!追击辽军!”

城门打开,李继隆率领宋军士兵从城里冲出来,朝着辽军撤退的方向追击。杨延昭也率领骑兵赶来,与李继隆汇合,一起追击辽军。

辽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马。萧太后率领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契丹。

定州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李继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杨延昭为莫州团练使。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李将军,守定州,杨六郎,烧粮草,辽军败,逃回家,大宋百姓笑哈哈”,杨家将和李继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父亲的仇。他知道,潘美这次虽然没犯错,可去年害父亲的事,他始终不能原谅。他决定,等这次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再次向赵普求情,严惩潘美。

战争结束后,杨延昭回到汴梁,立刻去找赵普。他跪在赵普面前,说道:“赵宰相,这次定州之战,咱们又打赢了。可潘美去年害我爹的事,还没解决。我恳请您在陛下面前多说几句话,严惩潘美,为我爹报仇!”

赵普看着他,叹了口气:“杨将军,我知道你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可潘美这次在并州作为后援,也立了功,陛下现在很信任他,不会轻易严惩他的。而且,现在大宋和契丹的战争还没结束,正是用人之际,要是严惩潘美,会影响军心的。你再等等,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一定帮你向陛下求情。”

杨延昭知道赵普说得对,可他心里还是很委屈。他站起身,说道:“好!我再等。但我不会等太久,要是陛下一直不严惩潘美,我就自己去找潘美算账!”

赵普连忙拉住他,说道:“杨将军,你可别冲动!要是你自己去找潘美算账,就是以下犯上,陛下肯定会治你的罪。到时候,不仅报不了仇,还会连累你的兄弟们,甚至会影响杨家的名声。你要冷静,相信我,我一定会帮你解决这件事的。”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相信您。我再等一段时间,要是还没结果,我就自己想办法。”

赵普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暗叹气——这杨家和潘家的仇,看来是很难化解了。而且,他也知道,萧太后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契丹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大宋的北方边境,还会有更多的战争。

果然,没过多久,契丹就又传来了消息——萧太后正在整顿军队,囤积粮草,准备再次率军南下。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又开始紧张起来。他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

“陛下,契丹屡败屡战,看来是不拿下大宋不甘心啊!”赵普忧心忡忡地说,“咱们不能总是被动防守,得想个办法,彻底解决契丹的威胁。”

李继隆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认为,咱们可以主动出击,北伐契丹。现在咱们宋军士气正盛,要是能趁契丹还没准备好,主动北伐,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同意李将军的看法!咱们主动北伐,不仅能解决契丹的威胁,还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和陛下的心愿!”

赵光义心里有些动摇。他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心里有些害怕,可他也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代明君。他看着赵普,问道:“赵宰相,你觉得咱们应该主动北伐吗?”

赵普沉吟片刻,开口说道:“陛下,主动北伐可以,但不能贸然行事。咱们得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囤积足够的粮草,训练军队,联络契丹的邻国,让他们从侧面牵制契丹。而且,咱们得选好时机,等契丹内部出现矛盾,或者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再主动北伐,这样才能提高胜算。”

赵光义点了点头:“你说得对。那咱们就先做好准备,等时机成熟了,再主动北伐。传朕旨意,李继隆,你负责训练军队;杨延昭,你负责驻守莫州,监视契丹的动向;潘美,你负责囤积粮草;赵普,你负责联络契丹的邻国。咱们各司其职,为北伐做好准备!”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回到莫州后,每天都率领士兵们训练,还派人去契丹打探消息。他知道,北伐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机会,也是为父亲报仇的最好机会——只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父亲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感到欣慰。

可他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淳化元年(公元99o年),大宋的蜀地(今四川)生了叛乱。叛乱的领叫王小波,他因为不满官府的苛捐杂税,率领农民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很快就聚集了数万农民军。王小波率领农民军,攻占了蜀地的多个州县,杀死了不少贪官污吏,声势越来越大。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慌了——蜀地是大宋的粮仓,要是蜀地丢了,大宋的粮草供应就会出问题,北伐的计划也会泡汤。他连忙下令,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派大将王继恩率领十万大军,前往蜀地镇压叛乱。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蜀地的叛乱肯定会影响北伐的计划,要是等叛乱平定了,契丹也准备好了,北伐就更难成功了。他连忙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请求赵光义不要暂停北伐的准备工作,可赵光义根本没心思理会他——蜀地的叛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

王小波率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善战,可他们缺乏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根本不是大宋正规军的对手。王继恩率领大军进入蜀地后,很快就镇压了叛乱,王小波也在战斗中战死。

可蜀地的叛乱,还是给大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粮草,还拖延了北伐的准备工作。等叛乱平定后,契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北伐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杨延昭得知北伐计划搁置的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誓——就算北伐计划搁置了,他也要坚守北方边境,不让辽军南下,等将来有机会,再完成父亲的遗愿,收复幽云十六州。

而此时的契丹,萧太后得知大宋因为蜀地叛乱,暂停了北伐的准备工作,心里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的国力已经被多次战争和蜀地叛乱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也无力北伐了。她开始整顿朝局,训练军队,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再次率军南下,夺取大宋的土地。

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延昭的北伐梦,也还没有实现。他不知道,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机会,才能为父亲报仇,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

而在汴梁的天波府里,杨延昭的母亲佘太君(史称“佘赛花”)正坐在祠堂里,看着杨业的牌位,默默流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死得冤,儿子们也一直在为报仇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朝局复杂,契丹又强大,儿子们的路,还很长很长。

“老爷,你在天有灵,就保佑咱们的儿子们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报仇雪恨吧!”佘太君对着杨业的牌位,轻声祈祷。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祠堂里,杨业的牌位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幽云十六州,何时才能收复?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