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休哥又气又急,可他也没办法——城墙太滑,根本攻不上去,再攻下去,只会白白送死。他咬了咬牙,下令:“撤军!先去攻打瀛州!”
辽军撤兵后,遂城里一片欢呼。士兵们和老百姓都围着杨延朗,喊着“杨将军威武”。杨延朗看着大家的笑脸,心里也很开心——这是他继承父志后,打的第一场大胜仗,他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也没辜负遂城的百姓。
可他不知道,瀛州那边,李继隆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耶律休哥率领辽军攻打瀛州,李继隆率领宋军奋勇抵抗,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瀛州城墙上的箭插得像刺猬似的,尸体堆得比城墙还高,鲜血顺着城墙流下来,把护城河都染红了。
李继隆站在城楼上,身上满是血污,手里的长刀都砍卷了刃。他看着城外的辽军,心里很清楚,再这么打下去,瀛州迟早会被攻破。他派人去汴梁求援,可援军迟迟不到——赵光义手里已经没多少兵了,大部分兵力都被派去守代州和遂城了。
“将军,辽军又开始攻城了!”一个士兵慌慌张张地跑来说。
李继隆深吸一口气,拿起长刀,高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上!就算战死,也要守住瀛州!”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李继隆抬头一看,只见一支宋军骑兵朝着瀛州方向疾驰而来,为的将领正是杨延朗!
“杨将军!你怎么来了?”李继隆又惊又喜。
杨延朗勒住马,大声说道:“李将军,我听说瀛州危急,就率领五千骑兵赶来支援!咱们前后夹击,定能打退辽军!”
原来,杨延朗守住遂城后,得知瀛州危急,就主动请缨,率领五千骑兵赶来支援。他知道,瀛州要是破了,遂城也守不住,大宋的北方防线就会崩溃。
李继隆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开城门!跟杨将军前后夹击辽军!”
城门打开,李继隆率领宋军士兵从城里冲出来,杨延朗率领骑兵从城外冲进去。辽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耶律休哥没想到杨延朗会赶来支援,一时慌了手脚,下令撤军。
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粮草和武器。瀛州之围解除,大宋的北方防线总算保住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大喜过望,下旨封杨延朗为莫州刺史,李继隆为义成军节度使。老百姓也又开始编新段子,“杨六郎,真英勇,遂城结冰退辽兵,救瀛州,立大功,杨家军,是英雄”,杨家将的名声越来越大。
可萧太后并不甘心。她得知耶律休哥攻打瀛州失利,又听说杨延朗很厉害,就亲自率领西路军,攻打代州。代州的守将是潘美,他得知萧太后亲自来攻,吓得魂都快没了——他去年在陈家谷害了杨业,心里本来就有阴影,现在面对萧太后,更是吓得不敢出战。
“将军,萧太后率领十万辽军来攻,咱们该怎么办啊?”一个副将哆哆嗦嗦地问。
潘美坐在椅子上,脸色苍白:“还能怎么办?坚守不出!等朝廷的援军来!”
可他没想到,萧太后根本不给他们等援军的机会。她下令辽军日夜不停地攻城,代州城墙上的石头和滚木很快就用完了,士兵们也死伤惨重。
潘美看着城外的辽军,心里越来越慌。他想起去年在陈家谷害杨业的事,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杨业还在,肯定能守住代州,可现在……他越想越后悔,可后悔也没用了。
就在代州快要被攻破的时候,杨延朗又率领骑兵赶来了。他得知代州危急,不顾自己刚打完瀛州,又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
“潘将军,我来支援你了!”杨延朗勒住马,大声说道。
潘美看到杨延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害了杨业,现在却要靠杨业的儿子来救。他羞愧地低下头:“杨将军,多谢你……”
杨延朗没心思跟他计较过去的事,说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咱们赶紧想办法打退辽军!萧太后亲自来攻,肯定想战决,咱们可以用拖延战术,消耗他们的粮草和体力。”
潘美点了点头,按照杨延朗的建议,坚守不出,同时派人去骚扰辽军的粮草供应线。萧太后攻打了几天,代州还是没被攻破,粮草也快用完了,只能下令撤军。
杨延朗和潘美乘胜追击,又打了一场胜仗。大宋的北方防线彻底稳固,萧太后的第一次南下,以失败告终。
消息传到幽州,萧太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杨延朗这小子,真是个麻烦!”她看着耶律隆绪怒诉道,“你看看人家杨延朗,年纪轻轻就这么能打,再看看你,打了几天仗就喊累,将来怎么执掌契丹?”
耶律隆绪吓得赶紧低下头:“儿臣知错了,儿臣以后一定好好学打仗,不让太后失望。”
萧太后叹了口气,其实她也知道,耶律隆绪还小,不能太逼他。她转身对耶律斜轸说:“这次南下虽然没占到太大便宜,但也摸清了宋军的底细——除了杨延朗和李继隆,其他将领都不堪一击。下次咱们再南下,先集中兵力对付杨延朗,只要除掉他,大宋的北方防线就垮了。”
耶律斜轸连忙点头:“太后英明!下次咱们一定能打败宋军,拿下大宋的土地!”
而此时的汴梁,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赵光义在皇宫里摆了庆功宴,宴请李继隆、杨延朗等立功的将领。宴会上,赵光义喝得酩酊大醉,对着杨延朗连连称赞:“杨爱卿,你真是将门虎子!你爹杨业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为你骄傲!朕决定,把你的名字改成杨延昭,以后你就叫杨延昭了!”
杨延朗(现在该叫杨延昭了)连忙起身,躬身行礼:“谢陛下赐名!臣定不负陛下厚望,继续为大宋杀敌,保卫北方边境!”
赵普坐在一旁,看着意气风的杨延昭,又看了看满脸得意的赵光义,心里却隐隐有些担忧。他知道,萧太后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契丹肯定还会再来攻打大宋。而且,潘美虽然这次立了功,可他去年害杨业的事,始终是个隐患——杨延昭心里肯定还记着仇,以后要是两人在战场上再遇到,怕是会出乱子。
果然,庆功宴结束后,杨延昭就找到了赵普。他跪在赵普面前,说道:“赵宰相,臣有一事相求。去年我爹在陈家谷战死,都是因为潘美和王侁见死不救,王侁已经被流放了,可潘美却只是被降了职,还继续当将领。臣恳请您在陛下面前多说几句话,严惩潘美,为我爹报仇!”
赵普连忙扶起他,叹了口气:“杨将军,我知道你心里委屈。可潘美是老臣,在军中也有不少威望,而且这次他在代州也立了功,陛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会轻易严惩他的。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打仗,保卫边境,等将来有机会,我再帮你向陛下求情。”
杨延昭知道赵普说得对,可他心里还是不服气。他握紧拳头,说道:“好!我听您的。但我不会就这么算了,总有一天,我要让潘美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赵普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暗暗叹气——这杨家和潘家的仇,怕是要纠缠下去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这年春天,契丹萧太后又开始蠢蠢欲动。她经过两年的休整,契丹的国力和兵力都恢复得差不多了,她决定再次率军南下,攻打大宋。
这次,萧太后改变了策略。她没有兵分两路,而是集中二十万大军,攻打大宋的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是大宋北方的重镇,要是定州被攻破,辽军就能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岸边。
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又慌了。他刚享受了两年的太平日子,没想到萧太后又来打了。他连忙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
“陛下,定州是北方重镇,绝不能丢!臣愿率领大军,前往定州抵挡辽军!”李继隆站出来,主动请缨。
杨延昭也跟着站出来:“臣愿随李将军出征!臣要再次打败辽军,为大宋立功!”
赵普捋着胡子,开口说道:“陛下,定州城防坚固,李将军和杨将军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只要他们两人配合好,定能守住定州。不过,辽军这次集中兵力攻打定州,肯定是想战决,咱们不能只守不攻,要派一支奇兵,偷袭辽军的粮草供应线,让他们尾不能相顾。”
赵光义点了点头:“好!就按赵宰相说的办。李继隆,你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定州,抵挡辽军的进攻;杨延昭,你率领两万骑兵,作为奇兵,偷袭辽军的粮草供应线;潘美,你率领五万大军,驻守并州(今山西太原),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定州。”
将领们领了旨,纷纷率军出。杨延昭出前,又去了天波府的祠堂。他跪在杨业的牌位前,端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爹,儿子又要去打仗了。这次萧太后亲自来攻,儿子定要打败辽军,为您报仇,为大宋争光!”说完,他拿起长枪,翻身上马,朝着定州方向疾驰而去。
李继隆率领大军先抵达定州。他刚到定州,就召集将领们开会,布置防守任务。他下令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准备好弓箭、滚木、石头,还在定州城外设下了埋伏,就等辽军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