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章 汴梁雪夜 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第6页)

第1章 汴梁雪夜 龙椅下的刀光与囚笼里的诗魂(第6页)

很快,杨业的军队就与耶律斜轸率领的契丹大军相遇。耶律斜轸早就听说过杨业的威名,知道他骁勇善战,不敢轻敌,下令契丹军队摆开阵势,准备与杨业决战。

杨业知道自己兵力悬殊,不能硬拼,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契丹军队,试图将他们引到陈家谷。他率领士兵,一会儿进攻,一会儿撤退,契丹军队被打得晕头转向,耶律斜轸见状,怒不可遏,下令全军追击。

杨业见耶律斜轸上钩,心中大喜,率领士兵朝着陈家谷方向撤退。一路上,契丹军队紧追不舍,杨业的士兵们不断有人倒下,可他们依旧咬牙坚持,朝着陈家谷前进。

可就在杨业率领军队快要抵达陈家谷时,却现谷中空无一人——潘美和王侁根本没有在这里设下埋伏!

杨延玉气得浑身抖:“父亲!潘美和王侁骗了我们!他们根本没有来接应我们!”

杨业看着空荡荡的陈家谷,心彻底凉了。他知道,潘美和王侁肯定是听到了东路军惨败的消息,害怕被契丹军队打败,早就率领大军撤退了。他苦笑一声,说道:“罢了!既然他们不仁,就别怪咱们不义!今日,咱们就战死在这里,让天下人知道,杨家军是忠于大宋的!”

说完,杨业率领剩余的士兵,转过身,朝着契丹军队起了猛攻。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杀死了无数契丹士兵。杨延玉也不甘示弱,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可契丹军队人数太多,杨家军的士兵们一个个倒下,很快就只剩下杨业和杨延玉父子两人。

耶律斜轸看着浑身是血的杨业,高声喊道:“杨业!你已经无路可退了!若你归降契丹,我保你荣华富贵!”

杨业冷笑一声,说道:“我杨业是大宋的臣子,宁死也不会归降契丹!你休想让我背叛大宋!”说完,他举起长枪,朝着耶律斜轸冲去。

耶律斜轸见状,下令士兵放箭。无数支箭朝着杨业射来,杨业躲闪不及,身上中了数箭,倒在地上。杨延玉见父亲受伤,连忙冲过去,想保护父亲,却被契丹士兵一刀砍中,当场身亡。

杨业看着儿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又被几支箭射中。耶律斜轸走到他身边,说道:“杨业,你这又是何苦?若你归降,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杨业看着耶律斜轸,眼里满是仇恨:“我杨业今日战死,可大宋的士兵们不会忘记我!总有一天,大宋会收复幽云十六州,灭了你们契丹!”说完,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身边的一块巨石撞去,当场气绝身亡。

一代名将杨业,就这样血洒陈家谷,享年五十五岁。他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大宋,百姓们无不悲痛欲绝,纷纷为他哀悼。而潘美和王侁,却因为害怕被赵光义治罪,隐瞒了杨业战死的真相,还诬陷杨业“畏敌怯战,故意投降契丹”。

赵光义得知杨业战死的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下令彻查此事。很快,杨业的部下就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赵光义——潘美和王侁不仅没有在陈家谷设下埋伏,还故意诬陷杨业。

赵光义怒不可遏,下旨将王侁革职流放,将潘美降职为检校太保,同时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厚葬了他,还提拔了杨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延浦等人为官,让他们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大宋效力。

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雍熙北伐的惨败。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纷纷撤退,宋军损失惨重,不仅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丢失了之前攻占的云州、朔州等州郡,元气大伤。

赵光义坐在御座上,看着手中的战报,脸色苍白。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雍熙北伐,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朝中大臣们虽然不敢明着指责他,却也私下里议论纷纷,对他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赵普再次找到赵光义,劝谏道:“陛下,如今宋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北伐。咱们应该停止对外征战,专心治理国家,整顿朝局,囤积粮草,训练军队,等国力强盛后,再考虑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事。”

赵光义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朕确实太急于求成了,才导致了今日的惨败。从今往后,朕会停止北伐,专心治理国家。”

可他心里却并不甘心——他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不仅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损兵折将,丢尽了颜面。他暗暗誓,总有一天,他一定要率领大军,再次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太祖和自己的心愿。

而在汴梁的“陇西郡公府”里,李煜也听到了雍熙北伐惨败和杨业战死的消息。他坐在窗前,看着院中的落叶,沉默了许久。小周后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道:“大宋两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国力大损。不知道这对咱们来说,是好是坏。”

李煜摇了摇头,语气悲凉:“大宋国力再损,也比南唐强大。赵光义两次北伐失利,心里肯定充满了怨恨,他很可能会把这种怨恨泄在咱们这些亡国之君身上。咱们往后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了。”

他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印证。没过多久,宫里就传来旨意,将李煜的爵位从“陇西郡公”降为“违命侯”,还加强了对他的监视——不仅门口的守卫增加了一倍,连他府中的下人,都换成了赵光义的亲信。

李煜知道,赵光义这是在泄心中的不满,也是在进一步试探他。他不敢再轻易写词,也不敢与任何人谈论朝政,只能每天在府中呆,看着院中的花草,思念着南唐的日子。

小周后看着他日渐憔悴的模样,心里非常心疼。她每天变着法子给李煜做他爱吃的饭菜,陪着他说话,试图让他开心起来。可李煜却始终郁郁寡欢,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笑容。

这天,李煜看着窗外的月亮,突然想起了在南唐的日子。那时,他还是南唐的国主,能在月下与小周后赏梅饮酒,能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可如今,他却成了大宋的阶下囚,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他忍不住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月明中。”写完后,他又继续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虞美人》,成了李煜最后的绝唱。他写完后,看着纸上的词句,忍不住落下泪来——他知道,这词一旦被赵光义看到,他肯定会性命不保。可他实在忍不住,只能将自己的悲苦,全部倾注在这词里。

果然,没过多久,这《虞美人》就被府中的下人传给了赵光义。赵光义看着词稿,尤其是“故国不堪回月明中”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气得浑身抖:“李煜这贼子,都成了阶下囚,还敢怀念故国,抒怨恨!朕留着他,就是养虎为患!”

他立刻下旨,派使者前往李煜的府中,赐给他一壶毒酒。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恰逢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使者带着毒酒,来到了李煜的府中。李煜看着那壶毒酒,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死期到了。

小周后见状,连忙上前,想阻止李煜喝酒,却被李煜拦住。他看着小周后,眼里满是愧疚和不舍:“爱妃,对不起,我不能再陪你了。这几年,让你跟着我受苦了。若有来生,我一定不会再做君主,只愿与你做一对平凡的夫妻,相守一生。”

小周后早已哭得泪流满面,她紧紧抱住李煜:“陛下,我不要来生,我只要你活着!咱们一起逃吧,就算逃到天涯海角,我也愿意跟着你!”

李煜摇了摇头:“咱们逃不掉的。赵光义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咱们根本逃不出汴梁。爱妃,你要好好活下去,就算为了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说完,他拿起毒酒,一饮而尽。毒酒入喉,很快就作起来,李煜的腹中绞痛如刀割,浑身抽搐不止。他躺在小周后的怀里,气息越来越微弱,眼神却依旧看着小周后,似乎想把她的模样,永远记在心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喃喃地念着自己写的词句,声音越来越轻,最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代词宗李煜,就这样在七夕这天,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小周后抱着李煜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她知道,李煜死了,她的天也塌了。没过多久,小周后也因为悲伤过度,郁郁而终。

李煜和小周后的死,在汴梁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百姓们虽然不敢明着悼念他们,却在私下里为他们哀悼。而赵光义,却因为除掉了李煜这个“隐患”,心里非常得意。他下旨,将李煜以诸侯之礼安葬在洛阳邙山,将小周后与李煜合葬在一起。

可他没想到,李煜的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自己,却因为猜忌、狠辣,尤其是赐死李煜、强幸小周后的行为,被后人所诟病。

雍熙北伐的惨败和李煜的死,成为了大宋历史上的两个重要节点。前者让大宋彻底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也让大宋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后者则让大宋的“仁政”形象大打折扣,也让赵光义的名声越来越差。

赵普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担忧。他知道,大宋的朝局,还有很多隐患——赵光义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宗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边境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他不知道,大宋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而此时的契丹,却因为两次打败大宋,国力越来越强盛。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整顿朝局,训练军队,准备南下攻打大宋,夺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赵光义会如何应对契丹的威胁?大宋的朝局又会如何展?杨业的儿子们,是否会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大宋效力?这所有的故事,都藏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