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第2页)

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第2页)

李煜的这道命令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了锅。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露出惊愕之色,有的则是忧心忡忡,但在李煜的威严面前,无人敢提出异议。

为了彰显自己“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李煜特意穿上了厚重的铠甲,步伐稳健地登上了金陵城头。他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城下密密麻麻的人群。这些人都是被强行征召而来的百姓,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惶恐和不安。

城下的百姓们形形色色,有扛着锄头的农夫,他们的手因为常年劳作而粗糙;有握着剪刀的裁缝,他们的手指灵活而纤细;还有背着药箱的郎中,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然而,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但此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战争的恐惧。

李煜深吸一口气,然后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略带威严的声音对着城下的百姓高声喊话:“乡亲们!后周军马上就要渡过长江,一旦城破,大家的家就没了!现在是保家卫国的时候到了!拿起你们的锄头、菜刀,这些都是武器!跟着朕守住金陵,朕定不会亏待大家!”

他的声音在城楼上回荡,传进了每一个百姓的耳朵里。然而,城下的百姓们却只是面面相觑,没有人敢抬头看城楼上的皇帝。他们的沉默让李煜感到一阵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喊道:“乡亲们,金陵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不能让敌人轻易夺走!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守住这座城市!”

在喧闹的人群中,一个头花白的老汉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满脸愁容,身体微微前倾,似乎想要向前挪动几步,但又有些犹豫不决。终于,他还是忍不住往前挪了挪,苦着脸对站在城墙上的皇帝回话道:“陛下啊,老臣……哦不,老汉我这辈子就只会种地啊!这锄头,它就是用来刨土的,哪能用来打仗呢?而且,老汉我家里还有年幼的孙儿需要照顾呢……”

然而,老汉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士兵粗暴地打断了。“少废话!”那士兵怒喝一声,“陛下有令,凡敢违抗者,一律以通敌论处!”话音未落,只见那士兵猛地一推,老汉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

老汉的哭声在城墙下回荡,那凄惨的声音让人听了不禁心生怜悯。然而,其他百姓们虽然心中不忍,却都吓得不敢再吭声,更别提为老汉求情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汉被士兵们推搡着往军营走去,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奈。

短短数日之间,李煜竟然就像变戏法一样,“拼凑”出了一支多达三万之众的所谓“军队”。然而,这些临时被征召而来的百姓,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别说是舞刀弄枪了,就连最基本的队列都无法整齐地站好。

徐铉忧心忡忡地看着眼前这群所谓的“士兵”,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他苦口婆心地劝告李煜道:“陛下啊,全民皆兵固然可以在数量上凑个数,但这些人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啊!他们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后周那如狼似虎的精锐之师呢?依微臣之见,我们不如集中兵力,坚守长江防线的采石矶和瓜洲渡这两个关键据点,或许这样还能有一线生机啊。”

然而,李煜却对徐铉的建议置若罔闻,他固执地认为“人多力量大”,坚信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就一定能够守住城池。于是,他不顾徐铉的反对,硬是将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百姓们分散到各个城门去守城。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人数众多,兵器根本就不够分。许多人手中甚至连一件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只能无奈地拿着锄头、扁担等农具,站在城墙上充当“士兵”。

除了抓壮丁这种无奈之举外,李煜在面对后周的强大压力时,竟然还想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办法——玩起了“外交忽悠”。他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目标,便是与南唐相邻的吴越国。

吴越王钱弘俶统治下的吴越国,虽然也是一个南方政权,但一直以来都对后周俯称臣。李煜心想:“既然吴越国和我们南唐一样,都是后周的敌人,那么敌人的敌人不就是朋友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连夜写了一封信给钱弘俶。

在这封信中,李煜言辞恳切地向钱弘俶阐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写道:“吴越与南唐,同为南方藩属,犹如唇齿相依。若南唐被灭,后周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吴越!到那时,吴越也将难以幸免。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前嫌,联手抗周,共同保卫我们的江南之地!”

然而,当钱弘俶仔细阅读完这封信后,他的嘴角竟然不由自主地泛起了一丝微笑。因为他早已洞悉李煜的真实意图,南唐此举无非是想拉拢吴越充当“炮灰”,好让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要知道,吴越一直以来都仰仗着后周的庇护,又怎么可能轻易地去得罪柴荣呢?所以,钱弘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李煜的提议,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后周,给柴荣送去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出兵协助大周攻打南唐的常州,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果然,没过多久,吴越的军队就如同一股狂风般突袭了南唐的常州。他们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南唐的守将根本无法抵挡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最终惨死在吴越军队的刀下。而吴越则顺势占领了这座城池,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至此,李煜精心策划的“外交联盟”彻底宣告失败,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被吴越在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煜,心情异常低落,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契丹身上。于是,他提起笔,洋洋洒洒地给契丹皇帝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

在信中,李煜将后周描绘成了一只“野心勃勃的豺狼”,称其对南唐虎视眈眈,企图吞并南唐。他忧心忡忡地写道:“后周若灭了南唐,其势力必然大增,下一步定会北伐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

为了打动契丹皇帝,李煜不惜许下重诺:“若契丹出兵相助,南唐愿每年献上白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写完这封信后,李煜反复斟酌,确保每一个字都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信装入信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契丹。

然而,当契丹皇帝展开这封信时,他仅仅是随意地将其扔到一旁,仿佛这封信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他面带微笑,对着身旁的大臣们说道:“李煜这家伙已经走投无路了,竟然想把我们也拖入这场浑水之中。中原那片混乱的局势,已经打了几十年都还没有个尽头,我们掺和进去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更何况,如今后周的势头正猛,如日中天,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即将亡国的南唐,去和柴荣结下仇怨啊。”

说罢,契丹皇帝挥了挥手,示意大臣们不必再为此事烦恼。不仅如此,他还决定派遣使者前往汴梁,向柴荣传达一种“友好”的姿态。这个决定让李煜气得暴跳如雷,他愤怒地将那封信撕成了碎片,然而,面对契丹的背叛,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暗自叹息。

此时的南唐,就如同那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破船一般,风雨飘摇。所谓的“军队”,不过是由全民皆兵拼凑而成,毫无战斗力可言,面对强敌,不堪一击。外交上的忽悠更是屡屡碰壁,让南唐在国际上孤立无援。

而那曾经被视为天堑的长江防线,如今也已被后周军如狼似虎般步步紧逼。李煜站在金陵城头,极目远眺,只见远处长江之上,后周的战船若隐若现,仿佛是一群凶猛的巨兽,正张开血盆大口,准备将南唐一口吞下。

李煜的心中第一次涌起了一股深入骨髓的恐惧。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种种努力——摆烂、祈祷、求和,都不过是徒劳罢了。这些方法,根本无法拯救南唐于水火之中。如今的南唐,就像是一头被猎人逼入绝境的困兽,无论怎样挣扎,都难以逃脱被猎杀的命运。

而在长江北岸,柴荣的水陆大军已经严阵以待,他们磨刀霍霍,只待一声令下,便要渡江而来,给南唐致命一击。南唐的末日,正如同那逐渐西沉的夕阳一般,越来越近了。

三、六合扬威:赵匡胤两千破两万,铁律立威振军魂

后周的水陆大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攻克了濠州和泗州这两座重要城池。他们的胜利就像汹涌的潮水一般,迅席卷了江南的腹地。

眼看着后周军队的逼近,南唐后主李煜心急如焚,坐立难安。因为他深知,六合城作为金陵西北方向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六合失守,后周军队将能够长驱直入,直接抵达金陵的近郊,对南唐的都城构成巨大威胁。

在这紧急关头,李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再次派遣齐王李景达出征。李景达是南唐的名将,他率领着两万精锐部队,肩负着抵御后周军的重任,星夜兼程赶往六合城,准备与来势汹汹的后周军队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以期能够抵挡住敌人的猛烈进攻。

李景达之前在紫金山和赵匡胤交战时,被打得狼狈不堪,不仅损失惨重,还丢尽了脸面。这口气一直憋在他心里,让他对赵匡胤恨之入骨。

当他得知这次的对手竟然还是赵匡胤,而且对方只带了区区两千多人驻守六合时,李景达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一雪前耻,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和自信。

于是,李景达毫不犹豫地率领着两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六合进。当他们抵达六合城外时,看到城头稀稀拉拉的后周守军,李景达的心中更加得意起来。

他站在营帐前,看着那座看似不堪一击的城池,忍不住仰头大笑:“哈哈哈哈!赵匡胤啊赵匡胤,上次在紫金山让你侥幸逃脱,算你命大。可这次你居然只带这么点人马,难道是特意来给本王送人头的吗?”

李景达的笑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的“胜利”欢呼。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次他面对的赵匡胤,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赵匡胤了。

帐下将领也纷纷附和:“殿下英明!周军就这点人,咱们明天一冲,保管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李景达越得意,当天就派人去城下叫阵,要赵匡胤“出来受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