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第3页)

第11章 柴荣三征南唐与李煜的困兽之斗(第3页)

城头上的赵匡胤,看着城下耀武扬威的南唐军,却半点不慌。他召集麾下两千士兵,站在城头训话:“敌军虽有两万,却是败军之将统领,军心不稳,且长途奔袭,早已疲惫;咱们虽人少,却以逸待劳,守住阵地即可。等他们多次冲锋无果、露出破绽,就是咱们反击的时候!”士兵们虽知道敌我兵力悬殊,却因赵匡胤此前的战绩,对他深信不疑,齐声应道:“愿听将军号令!”

次日清晨,战斗打响。李景达亲自督战,下令南唐军分三路冲锋,试图一举攻破六合城门。南唐士兵拿着盾牌、扛着云梯,密密麻麻地朝着城墙冲来,喊杀声震天。可赵匡胤早有准备——他让士兵在城墙下挖了深壕,又在城头架起强弩,南唐军刚冲到壕边,就被箭雨射倒一片;好不容易有人搭起云梯,城上的后周士兵就往下扔滚木、礌石,一次次把南唐军打退。

连续冲锋了三次,南唐军不仅没靠近城门,反而死伤惨重。有个南唐将领急了,骑着马跑到城下,指着城头的赵匡胤叫嚣:“赵匡胤!你躲在城里算什么英雄?有种出来跟老子单挑!”

赵匡胤闻言,冷笑一声。他翻身跃上马背,只带了五十名骑兵,打开城门冲了出去。那南唐将领见他真敢出来,刚想挥刀迎战,赵匡胤的战马已冲到近前——只见赵匡胤手持长刀,手腕一转,刀锋带着风声劈向对方兵器,“咔嚓”一声,竟直接砍断了对方的长枪。没等对方反应过来,赵匡胤又反手一刀,将那将领挑落马下。

“就你这两下子,也配跟我单挑?”赵匡胤勒住马,对着南唐军大喝一声。后周士兵见主将神勇,顿时士气大振,跟着赵匡胤起冲锋,把阵脚大乱的南唐军杀得连连后退。

李景达在阵后看得真切,心里渐渐慌——他没想到,两千周军竟如此顽强,自己两万大军攻了一天,不仅没破城,还折了一员大将。眼看天色渐暗,士兵们疲惫不堪,不少人已露出退意,李景达咬牙下令:“撤!先回营休整,明日再攻!”

可他刚下令撤军,赵匡胤就抓住了这致命破绽。他站在城头,看到南唐军阵脚松动、士兵争相后退,立刻拔出佩剑,对着麾下士兵高喊:“敌军撤退,军心已乱!这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全军出击,不许放跑一个!”

后周士兵们早就憋足了劲,听到命令后,如猛虎下山般冲出城门,朝着撤退的南唐军追去。南唐军本就无心恋战,被这么一追,彻底乱了套,士兵们丢盔弃甲,只顾着逃跑。李景达吓得魂飞魄散,骑着马拼命往前跑,慌乱中连一只鞋都跑掉了,光着脚在田埂上狂奔,嘴里还不停喊着:“快逃!快逃!”

这一战,赵匡胤以两千兵力击溃两万南唐军,斩杀南唐军五千余人,缴获战马、兵器无数,彻底断绝了南唐救援六合的可能。战后,赵匡胤还在军营里立下一条铁律:“凡临阵后退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处斩!”

士兵们站在军营里,看着被押上来斩的两名后退士兵,吓得直哆嗦。有个老兵私下跟同伴说:“跟着赵将军打仗,后退是死,冲锋说不定还能活下来,还能立战功!以后咱们可不敢再退了!”

经此一役,赵匡胤“以少胜多”的威名传遍了后周与南唐,连远在汴梁的柴荣都特意下旨嘉奖,封他为“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掌控着后周最精锐的禁军,为他日后的“黄袍加身”埋下了关键伏笔。而六合失守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煜彻底绝望,他知道,金陵已无险可守,南唐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金陵绝唱:小周后泪洒深宫,李煜悔恨降周廷

显德五年(公元957年)冬,金陵城被后周大军团团围住,城外火光冲天,隐约传来的喊杀声与战马嘶鸣,像重锤般砸在每个南唐人的心上。皇宫里的香烛早已熄灭,往日里用来吟诗作对的澄心堂,此刻只剩下满室的压抑——窗纸上映着城外的火光,将室内的影子拉得忽明忽暗。

小周后穿着素色宫装,头散乱,再也没了往日的娇俏灵动。她紧紧拉着李煜的手,指尖冰凉,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掉,声音带着颤抖:“陛下,后周军已经到城下了,咱们该怎么办?是逃,还是……”话没说完,就被一阵更响的喊杀声打断,她吓得浑身一颤,往李煜怀里缩了缩。

李煜站在墙边,目光落在满墙的诗词上——那些都是他这些年写下的句子,有“花明月暗笼轻雾”的缠绵,有“帘外雨潺潺”的闲愁,如今再看,字字句句都像在嘲讽他的荒唐。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墙上的墨迹,声音里满是悔恨,带着哽咽:“都怪朕……都怪朕只知道吟诗作对、沉溺情爱,把国事抛在脑后。若朕早些听潘佑的劝,若朕能像柴荣那样励精图治,南唐何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是朕误了江山,误了百姓啊!”

就在这时,大臣陈乔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他身上沾着尘土,铠甲上还有血迹,显然是刚从城头下来。见到李煜,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语气急切:“陛下!现在还不是悔恨的时候!城里还有五千残兵,城外还有林仁肇将军在采石矶死守!咱们集结残部,与后周军背水一战,就算不能胜,也能保住皇室的体面,总好过束手就擒!”

李煜却缓缓摇了摇头,闭上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流下:“罢了罢了……打了这么久,百姓已经够苦了。城破之日,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家破人亡。朕不忍心再让百姓流血,也不忍心再让将士们白白送死。”

陈乔看着李煜决绝的模样,知道再劝无用。他猛地站起身,望着眼前这位自己辅佐了多年的君主,眼中满是悲愤与失望。他没有再说话,只是对着李煜深深一揖,转身走出了澄心堂。当天夜里,陈乔在家中自缢身亡,身边放着一封遗书,上面只有短短十个字:“臣力竭矣,望陛下保重。”

当陈乔的尸体被抬到皇宫时,李煜正坐在案前呆。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还有遗书,他再也忍不住,扑上去抱着陈乔的尸体痛哭流涕,声音嘶哑:“陈爱卿!是朕对不起你!是朕对不起所有为南唐尽忠的人!朕不该……朕不该这么懦弱啊!”可再多的悔恨,也换不回陈乔的性命,换不回南唐的江山。

哭够了,李煜擦干眼泪,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向柴荣投降。可他终究是帝王,拉不下脸亲自去后周军营求和,于是任命徐铉为使者,让他带着降表前往柴荣的中军大营。

徐铉捧着降表,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见到了柴荣。他知道李煜的处境,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辩解,试图为李煜争取一线生机:“陛下,我主李煜天性仁厚,从未有过与大周为敌的心思。此前两国交兵,皆是形势所迫,李煜无罪啊!陛下若执意灭唐,怕是师出无名,会让天下人非议!”

柴荣坐在帅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上的降表,没等徐铉说完,就冷冷地打断:“师出无名?李煜占据江淮,割据一方,阻碍天下一统,这就是朕的‘名’!不杀李煜,朕如何平定江南?如何让天下人知道,分裂者终无好下场?”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徐铉,“回去告诉李煜,三日之内,开城投降,朕可保他性命;若敢拖延,朕就下令攻城,到时候金陵城鸡犬不留!”

徐铉被柴荣的气势震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捧着被驳回的降表,失魂落魄地返回金陵。当他把柴荣的话告诉李煜时,李煜瘫坐在龙椅上,久久没有说话。窗外的火光越来越亮,后周军的喊杀声也越来越近,他知道,南唐的江山,终于要在自己手里画上句号了。而他与小周后的命运,也将从此刻起,彻底脱离自己的掌控。

五、南唐终章:李煜肉袒降周廷,柴荣抱憾逝征途

显德六年(公元958年)正月,金陵城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刮在人脸上生疼。城门缓缓打开,没有预想中的抵抗,只有一片死寂——李煜终于撑不住了,他要亲手终结南唐的百年基业。

这天清晨,李煜脱下了象征帝王的龙袍,换上一身素色布衣,让人反绑了自己的双手,身后跟着同样素衣的小周后与满朝文武。他还特意让人抬着一口薄木棺材,一步步走出城门——这棺材是为自己准备的,他不知道柴荣会不会杀他,却想保留最后一点“帝王的体面”。

后周军营前,柴荣早已率领赵匡胤、李重进等将领等候。李煜走到柴荣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雪地上,声音带着压抑的颤抖:“罪臣李煜,治国无方,致南唐倾覆。今日愿听陛下处置,只求陛下能饶过金陵百姓。”

柴荣穿着厚重的裘衣,站在台阶上,低头看着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眼前的李煜,面色苍白,头散乱,再也没了诗词里“手提金缕鞋”的风流,只剩下亡国之君的狼狈。柴荣轻轻叹了口气,语气里有惋惜,也有感慨:“你本是个有才情的人,若把写‘春花秋月’的功夫用在治国上,若能像刘仁赡那样守住江山,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

他没有下令杀李煜,而是让人解开了他的绑绳,说:“朕灭南唐,是为天下一统,不是为了杀戮。你既已投降,朕便封你为‘违命侯’,带着家眷随朕回汴梁。金陵百姓,朕自会安抚,不会加害。”

李煜闻言,再次磕头谢恩,只是这一次,眼泪混着脸上的雪水,一起滚落下来。随着他的投降,存在了三十九年的南唐,正式灭亡。

平定南唐后,柴荣并没有停下统一天下的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的幽云十六州,自唐末以来就被契丹占据,异族的铁骑时常南下劫掠,中原百姓苦不堪言。柴荣在汴梁整顿兵马,集结了十万精锐,准备北伐契丹,收复失地。

出征前,他在汴梁城外举行誓师大会,对着将士们豪情万丈地说:“自唐末以来,契丹占据幽云,欺我中原无人!朕这次北伐,不仅要收复十六州,还要让草原异族知道,中原大地,再无异族铁骑横行!”将士们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声浪震彻云霄。

显德六年三月,柴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后周军势如破竹,短短四十二天就收复了瀛州、莫州、易州三州十七县,契丹守军望风而逃。正当柴荣准备乘胜追击,攻打契丹的南京(今北京)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突然患上了急病,连日高烧不退,连战马都骑不了。

随军的太医束手无策,赵匡胤等将领只能劝柴荣先班师回朝。在返回汴梁的路上,柴荣的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他躺在御驾里,拉着赵匡胤的手,眼神里满是不甘与嘱托:“小赵……朕的志向,是平定天下、收复幽云……现在看来,是实现不了了。这大周的江山,这统一天下的重任,就靠你了……你一定要……完成朕的心愿……”

话没说完,柴荣的手就无力地垂了下去,年仅三十九岁的后周世宗,终究没能实现“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

随着柴荣的离世,后周的权力天平开始倾斜。葬礼上,赵匡胤穿着黑色丧服,站在新继位的幼帝柴宗训身后,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龙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那光芒里,有野心,也有对未来的谋划。

而李煜,则被押往汴梁,开始了他的囚徒生活。他住在狭小的院落里,再也没有了金陵皇宫的繁华,只能靠写诗抒心中的悲苦。“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流传千古的词句,都是他“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五代十国的乱世,并未因南唐灭亡、柴荣离世而终结。柴荣的壮志未酬,赵匡胤的野心暗涌,李煜的悲情人生,都成了这乱世棋局里的新变数。赵匡胤会如何一步步掌控后周大权?他能否完成柴荣的遗愿,统一天下?李煜的囚徒生活又将迎来怎样的结局?这所有的疑问,都藏在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