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0章 柴荣二征南唐的雷霆手段与李煜的摆烂式自救(第3页)

第10章 柴荣二征南唐的雷霆手段与李煜的摆烂式自救(第3页)

显德四年(公元956年)夏,寿州城的围困已持续近一年。城墙上的旌旗早已褪色,守军的铠甲布满划痕,最致命的是——粮草彻底断绝了。起初,士兵们还能挖草根、刮树皮果腹,后来连树皮都被刮得干干净净,只能把铠甲上的皮革拆下来,煮成糊糊充饥。不少士兵饿得站都站不稳,巡逻时常常扶着城墙才能勉强行走,眼神里满是绝望。

这日,刘仁赡强撑着病体,在亲兵的搀扶下登上城楼。他看着身边面黄肌瘦、嘴唇干裂的将士,又望向城外密密麻麻的后周军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血丝,心如刀绞。他知道,这些士兵跟着自己守了一年,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却始终没过半句怨言。

“将军,”一个叫张勇的将领忍不住上前,声音带着颤抖,“后周军的水轮炮天天砸城墙,浮桥也搭好了,咱们连援兵的影子都没见到。再这样下去,大家不是战死,就是饿死,不如……不如开城投降吧?至少能让兄弟们活下来。”

这话一出,城楼上瞬间安静下来。不少士兵都低下了头,眼里闪过一丝动摇——谁不想活呢?可他们更清楚刘仁赡的脾气,知道这话大概率会激怒这位老将。

果然,刘仁赡猛地推开亲兵,踉跄着上前一步,一把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直指张勇,随后又调转剑尖,抵在自己的脖子上。他的手因为虚弱而微微颤抖,声音却依旧坚定如铁:“我刘仁赡从十八岁参军,跟着先帝打天下,吃的是南唐的粮,穿的是南唐的甲!生为南唐臣,死为南唐鬼!今日我在城在,城破我亡!谁再敢提‘投降’二字,先过我这把剑的关!”

张勇吓得连忙跪倒在地,连声道:“将军息怒!末将再也不敢了!”其他将领也纷纷跪地,劝刘仁赡放下剑。刘仁赡看着众人,缓缓收回佩剑,却忍不住咳嗽起来,咳得撕心裂肺,嘴角甚至溢出了一丝血迹——这些日子,他不仅要指挥守城,还要靠少量树皮维持生命,身体早已垮了。

可残酷的现实,终究没给这位铁骨汉子留一丝余地。没过几天,刘仁赡就因饥饿和忧思过度,彻底卧床不起,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他还会抓着副将孙羽的手,断断续续地问:“城……守住了吗?援兵……来了吗?”孙羽只能含泪点头,骗他“将军放心,援兵快到了,城还在”。

可孙羽心里清楚,寿州城已经撑不下去了——城墙西北角被水轮炮砸出了巨大的缺口,后周军随时可能冲进来;士兵们连站的力气都没了,有的甚至饿晕在城墙上。看着昏迷中还在喊“杀贼”的刘仁赡,又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后周军队,孙羽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开城投降,至少能保住城中百姓和剩余士兵的性命。

投降那天,孙羽带着几名将领,捧着寿州的城门钥匙和户籍册,走出城门,跪在柴荣面前。当后周军队缓缓进入寿州城时,昏迷中的刘仁赡突然醒了过来,听到城外传来的后周军号角声,他瞬间明白了一切。他猛地坐起身,想要下床,却因虚弱重重摔倒在地。

“逆贼!我刘仁赡……绝不降周!”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嘶吼着,随后便不再进食,开始绝食。无论孙羽怎么劝,他都紧闭着嘴,连水都不喝一口。三天后,这位坚守寿州一年的南唐老将,在悲愤交加中闭上了眼睛,享年五十八岁。

消息传到柴荣耳中,他正在查看寿州的户籍册,听闻刘仁赡绝食而死,忍不住放下手中的册子,长叹一声:“刘仁赡此人,忠君爱国,宁死不降,真乃天下少有的忠臣啊!”随后,他下旨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还让人按照南唐的礼节厚葬他,并下令“不得伤害寿州城内百姓,不得破坏刘仁赡的府邸”。

当刘仁赡的灵柩从寿州城抬出时,不少南唐百姓自地跟在后面,抹着眼泪送别这位守了他们一年的老将。而远在金陵的李煜,得知刘仁赡死讯后,也只是沉默了片刻,随后便继续对着佛像祈祷——他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寿州城的丢失,不仅是丢了一座城,更是丢了南唐最后一位能扛事的忠臣,丢了南唐百姓最后的希望。

四、紫金山破:赵匡胤夜袭摧敌寨,李景达丧胆弃援军

寿州城被围得水泄不通时,南唐后主李煜终于慌了神,急命齐王李景达率领五万精锐,赶赴寿州西南的紫金山,意图打通粮道、解寿州之围。李景达是南唐宗室,向来自诩“将门之后”,抵达紫金山后,他看着山势险峻的地形,立刻下令在山间扎下“连珠寨”——从山脚到山顶,数十座营寨尾相连,寨与寨之间用壕沟、栅栏连接,还在山道上布满绊马索与陷阱,远远望去,营寨连绵数十里,旌旗招展,竟真有几分“固若金汤”的架势。

扎寨当天,李景达在中军大帐设宴,对着麾下将领夸下海口:“柴荣虽能征善战,可我这紫金山连珠寨,前有险山挡路,后有淮河护佑,寨寨相连、互为犄角。别说他柴荣带着千军万马,就算是插上翅膀,也休想突破我这防线!等咱们养精蓄锐,再一举击溃周军,解了寿州之围,陛下定会重赏诸位!”将领们纷纷举杯附和,帐内一片欢声笑语,没人把远在寿州城下的后周军放在眼里。

可李景达的自信,在赵匡胤眼里,却成了“纸上谈兵”。当时赵匡胤正奉柴荣之命,驻守紫金山东北的定远县,专门防备南唐援军。他得知李景达扎下连珠寨后,亲自带着数名斥候,乔装成樵夫,绕着紫金山探查了整整两天,摸清了南唐军寨的布防规律——连珠寨看似紧密,却有个致命缺陷:营寨沿山而建,山道狭窄,若一处被破,后续营寨难以快支援;且南唐军刚到,立足未稳,夜间防备必然松懈。

摸清底细后,赵匡胤立刻制定了“夜袭连珠寨”的计划。他从麾下挑选出五千精锐,都是擅长近战、行动敏捷的士兵,每人配备一把短刀、一面盾牌,还特意叮嘱“夜间行军不许点火,不许喧哗,以哨声为号”。

显德四年(公元956年)五月的一个深夜,月色朦胧,山间雾气弥漫。赵匡胤亲自率军,借着雾气与树木的掩护,悄悄摸向紫金山下的第一座南唐军寨。守寨的南唐士兵早已睡熟,只有两个哨兵靠在栅栏上打盹,连火把都快烧到了尽头。赵匡胤使了个眼色,两名周军士兵如猎豹般扑上去,捂住哨兵的嘴,短刀一抹,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下去。

随后,周军士兵撬开营寨的栅栏,鱼贯而入。营帐里的南唐士兵还在睡梦中,有的甚至在打呼噜,周军士兵手起刀落,不少人直到脑袋落地,都没明白生了什么。有个南唐士兵被帐外的动静惊醒,迷迷糊糊睁开眼,就看到一道寒光闪闪的刀刃朝自己劈来,他揉了揉眼睛,还以为在做梦,喃喃自语:“我这是……梦见阎王爷来收命了?”话音刚落,便倒在了血泊中。

第一座营寨被破后,赵匡胤按照计划,让士兵点燃营寨的粮草堆——火光冲天而起,成了后续周军的信号。他则带着士兵,顺着山道往上冲,目标直指第二座营寨。南唐军寨果然如赵匡胤所料,尾无法相顾,第二座营寨的守军看到山下火光,刚想派兵支援,周军就已经杀到了寨门前,慌乱中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很快就被攻破。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赵匡胤率领周军如入无人之境,从山脚到山顶,连破南唐十四座营寨。喊杀声、惨叫声在山间回荡,南唐军溃不成军,有的丢了兵器逃跑,有的干脆跪地投降。李景达在中军大帐里被惊醒时,周军已经杀到了寨外,他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戴,只胡乱套了件长袍,翻身上马就往山下跑,连自己的亲兵都顾不上带。

逃跑途中,李景达看到满山溃逃的士兵、燃烧的营寨,还有周军紧追不舍的身影,忍不住一边跑一边哭嚎:“完了!全完了!五万精锐毁于一旦,南唐要亡了!”他一路不敢停留,从紫金山逃到淮河岸边,又乘船顺流而下,直到逃回金陵,心还在不停打颤。

这一战,赵匡胤不仅连破十四寨,斩杀南唐军万余人,还缴获了大量粮草、兵器,彻底击溃了南唐的援军。消息传到寿州城,刘仁赡看着空荡荡的援军方向,知道最后的希望也没了;传到汴梁,柴荣大喜过望,当即下旨加封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而远在金陵的李煜,得知援军溃败的消息后,瘫坐在龙椅上,半天说不出话——紫金山一败,南唐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支援寿州,也再也无力抵挡后周的铁蹄,亡国的阴影,从此牢牢笼罩在南唐的上空。

五、金陵遗忧:小周后忧心国祚,徐铉力谏挽危局

寿州城破、紫金山援军溃败的消息接连传回金陵,南唐皇宫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柔仪殿内,香烛的烟气缭绕,却驱不散满室的愁云——李煜坐在窗边,手里捏着一支没蘸墨的笔,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叶呆,原本俊朗的脸庞瘦了一圈,眼下的乌青遮不住,整个人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颓丧。

小周后端着一碗温热的参汤走过来,轻轻放在桌案上,看着他憔悴的模样,眉头拧成了疙瘩,语气里满是忧虑:“陛下,您已经三天没好好吃饭了。再这样熬下去,身子会垮的。咱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潘佑大人临终前还在说‘生不逢时,死不足惜’,他是恨自己没能劝醒您,恨南唐要毁在安逸里啊!您就真的没往心里去吗?”

李煜闻言,缓缓转过头,脸上挤出一抹苦涩的笑,摇了摇头:“爱妃,你不懂。柴荣有百万雄师,赵匡胤能征善战,咱们的军队连寿州都守不住,援军又一败涂地……这南唐的气数,怕是早已尽了,非人力所能挽回。朕就算想振作,又能怎么办呢?”他拿起桌上的参汤,喝了一口,却觉得味同嚼蜡。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进来禀报:“陛下,潘佑大人的门生徐铉,在殿外求见,说有要事启奏,还说……还说要替潘大人完成遗愿。”

李煜愣了一下,沉默片刻,才低声道:“让他进来吧。”

徐铉一身素衣,走进殿内,刚见到李煜,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眶通红:“陛下!潘大人虽死,可他临终前还在念叨‘南唐不能亡’,他振兴南唐的遗愿,不能就这么算了啊!”

李煜看着他,疲惫地叹了口气:“徐爱卿,朕知道你和潘佑都是忠臣。可如今寿州已丢,援军溃败,后周军随时可能渡过长江,你说说,现在还能如何?”

“如何?”徐铉猛地抬起头,声音陡然拔高,满是急切,“整顿军备!眼下江南还有十万兵力,虽不如后周精锐,却也能一战;安抚民心!淮南百姓流离失所,陛下若能开仓放粮、减免赋税,百姓定会感念皇恩,愿为南唐效命;再派能臣镇守长江防线,加固城防,与后周决一死战!就算不能胜,也要让柴荣知道,南唐不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他越说越激动,额头上青筋凸起:“潘大人就是因为看到陛下一味求和、不思进取,才绝望自戕!他用性命警醒陛下,不是让陛下继续消沉的!陛下若再不振作,不仅对不起潘大人,更对不起南唐的百姓、对不起列祖列宗啊!”

可李煜只是疲惫地摆摆手,眼神里满是逃避:“罢了罢了……打仗要死人,要耗粮,江南百姓已经够苦了,朕不想再让他们受苦。徐爱卿,你退下吧,朕累了。”

徐铉看着李煜油盐不进的模样,心一点点沉了下去。他还想再劝,却见李煜已经转过身,重新拿起笔,对着宣纸呆,显然是不想再谈国事。徐铉只能重重地磕了个头,起身退出殿外,走到门口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殿内烛火摇曳,李煜的身影单薄而孤寂,他知道,这位皇帝,终究是选择用诗词逃避现实,而非扛起江山的重担。

而此时的寿州城内,柴荣正站在城楼上,望着滔滔东流的淮河,目光越过水面,望向长江对岸的金陵方向。他刚下旨安抚寿州百姓,又命赵匡胤率军清扫淮南残余的南唐守军,整支后周军队士气正盛。柴荣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城垛,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嘴角勾起一抹坚定的笑:“南唐丢了寿州,就像断了一条胳膊。李煜想躲在金陵苟安,没那么容易!这南唐,朕迟早要将你收入囊中!”

他已经在筹划第三次南征——这一次,他要渡过长江,直捣金陵,彻底终结南唐的命运。

一边是柴荣厉兵秣马、志在一统,一边是李煜沉溺后宫、逃避现实;一边是后周蒸蒸日上、气势如虹,一边是南唐风雨飘摇、人心涣散。这南北两大政权的命运,早已悄然偏向了后周。柴荣的第三次南征,会如何突破长江天险?李煜的南唐,还能在乱世中苟延残喘多久?徐铉的劝谏、潘佑的遗愿,又能否唤醒沉迷的君主?这五代十国的乱世棋局,仍有无数变数藏在风雨之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