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壮志未酬的落幕
公元417年,李暠病重,临终前他对顾命大臣宋繇慨叹“志不申耳”,遗憾未能统一河西。这位67岁的老人带着未竟的梦想离开了人世。
他的遗憾可以理解——经营公司十七年,虽然实现了盈利和稳定展,但终究没能吞并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龙头。这种“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古今企业家都能感同身受。
场景二:意想不到的长期影响
但李暠留下的遗产却远想象。仅仅4年后,西凉被北凉所灭,但他的孙子李宝一度在伊吾建立后西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六世孙李渊建立了唐朝,追尊李暠为始祖。这就好比一家初创公司虽然被收购了,但创始人的后代后来建立了商业帝国,还把你追认为第一代ceo。
唐朝建立后,李渊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这待遇在历代创业者中也是数得着的。谁能想到,偏居西北的小政权创始人,竟然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剧本,连最会编故事的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场景三: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李暠开创的“五凉文化”兴盛期,促进了儒学的保存与传播,影响了北魏制度及隋唐门阀格局。他在乱世中保全河西汉族文化的努力,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其中李暠的贡献不可磨灭。要不是他在河西走廊保存了文化火种,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可能缺少文化资源。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李暠给我们的启示
场景一:文化是最终的赢家
在李暠所处的时代,许多靠武力建立的政权早已烟消云散,但他倡导的文化教育却影响深远。这告诉我们: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文化才能征服时间。
看看今天,我们记得李暠不是因为他的武力多强大,而是因为他保存文化、重视教育的举措。这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是:短期靠营销,长期靠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底蕴的公司,哪怕一时风光,最终也会被遗忘。
场景二:小平台也能有大作为
西凉在十六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但却成为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这证明规模不是决定因素,理念和执行力才是。
现代创业公司常常抱怨资源不足,但李暠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源不足不是借口,关键是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做正确的事。他能够在一片荒凉的河西走廊打造出文化绿洲,今天的创业者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场景三:务实与理想可以兼顾
李暠既坚持奉东晋为正统的理想主义,又灵活地向周边强国称臣纳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值得每个创业者学习。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容易碰壁,纯粹的务实主义者容易迷失方向。唯有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远。李暠用实践告诉我们:抬头看天,低头走路,两者缺一不可。
场景四:人才是根本
李暠大量吸纳流民,重用士族,尊重儒士,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体系。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似乎也能从中获得灵感。
他不仅引进人才,还创造人才展的环境:兴办教育,提供平台,给予尊重。这种全方位的人才战略,放在今天也是hR管理的优秀案例。
尾声:穿越时空的管理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李暠,我们会现他更像一位穿越到古代现代管理者:重视企业文化、善于人力资源管理、懂得战略规划、注重可持续展。
他在乱世中的坚持,证明了一种可能:即使环境艰难,依然可以保持文明和理性。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依然珍贵。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掩埋了许多历史细节,但李暠的故事依然透过岁月散出启示的光芒。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李暠提醒我们:除了眼前的得失,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坚守。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李暠,他会怎么做?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一千六百年前的河西走廊,那位一边务农养士、一边兴文重教的西凉主公的智慧之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李暠的故事在敦煌遗书中也有记载,16oo年现的敦煌文献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西凉建立者的生平事迹。历史就是这样,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惊喜,就像李暠在河西走廊不经意间为后世保存了文化的火种一样。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创业艰难时,不妨想想这位一千六百年前的ceo:没有投资、竞争激烈、资源有限……人家还是在河西走廊开创了一片天地,甚至还一不小心成了大唐帝国的始祖。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眼前的困难也没那么可怕了?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玉门沙砺青霜刃,尺牍云裁定朔方。
槐树徒悬孤月朗,酒泉犹泛故城香。
嗣君空负屯田策,胡马长驱裂旧疆。
千窟残经星斗转,葡萄藤蔓汉连唐。
又有词《泛清波摘遍》,西凉春酎(zhou)酬武昭:
凉州雪瘦,玉塞春腴,烽烬渐销云外戍。
武昭挥袂,力整山河靖豺虎。
喧丝路。敦煌月洗,沙碛驼铃,瀚海星槎争晓渡。
白草回青,喜看长渠沃禾黍。
更筹诉。经帙映灯夜深,甲胄铸犁春暮。
闲把兵符熔作钟,龙渊淬赋。
蒲桃雨。襟袖自染芸香,薰风又翻新谱。
待刈青稞酿酒,醉琵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