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29章 西凉建立者李暠 种田皇帝和大唐最强天使投资人(第1页)

第429章 西凉建立者李暠 种田皇帝和大唐最强天使投资人(第1页)

序幕:一场突如其来的“升职”

公元4oo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十六国乱世正值高潮。而在偏远的河西走廊,一场别开生面的“高管聘任会”正在敦煌举行。

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带着敦煌、酒泉等六郡的代表,齐刷刷跪拜在一座府邸前,恳请一位49岁的中年人出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这场景,搁现代就像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会集体邀请你出任ceo,还带着已经签好的聘任合同,就差把公司印章直接塞你手里了。

被邀请的李暠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心里琢磨: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毕竟在乱世中,称王称公往往等于在自己脑门上画了个靶子,还是闪闪光的那种。

这位李暠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不过这家世在当时也就相当于简历上的“名校毕业”,在乱世中真刀真枪还得看个人能力。

经过一番“谦让”(古人就爱这个套路),李暠最终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改元“庚子”。他的创业基地敦煌,相当于当时的“偏远开区”,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资源有限,强敌环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巨头环伺”。

第一幕:从天降大任到自主创业

场景一:创业背景——十六国乱世中的河西走廊

要理解李暠的创业故事,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公元4oo年的中国,正处在十六国时期,北方乱成一锅粥。各个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建国,明天他称帝,整个一大型权力游戏现场。

河西走廊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相当于当时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命脉。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这里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香饽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光是带“凉”字的政权就能凑一桌麻将还有剩。

李暠的西凉是其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初创公司,要资金没资金,要市场份额没市场份额,周围还全是虎视眈眈的行业巨头。

场景二:创业启动——从零开始的ceo

李暠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如何让公司活下去。他提出了“寓兵于农”的政策,简单说就是让士兵不打仗时种地,自给自足。这招相当高明,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避免了军队闲来生事,相当于现代企业的“跨界经营,降低成本”。

他在玉门关、阳关等地大规模屯田,活像一位古代版的农业ceo,天天盯着田地收成。史书记载“连年五谷丰登”,百姓甚至刻石颂德——这相当于给了五星好评还追加了长篇评论,在ye1p上绝对能排前三名。

第二幕: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手

场景一:精英团队建设——联合地方士族

李暠深知,创业公司要成功,人才是关键。他大力重用敦煌当地的士族大家,什么宋氏、索氏、阴氏,统统纳入麾下。这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整合地方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他特别重用了宋繇、刘昞等儒士,让文化人来管理国家。这点在当时堪称清流——周围其他国家多半是武力至上,而李暠却组建了一支“文人内阁”,这在当时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股清流。

宋繇后来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李暠的子孙,相当于公司创始人离世后继续辅佐二代接班的忠实合伙人。刘昞则是当时着名学者,相当于请来了顶尖大学教授当公司顾问。

场景二:人才引进计划——大规模移民安置

更厉害的是他的“人才引进计划”。当时中原战乱,大量流民无家可归。李暠大手一挥:“来我这!”一口气迁入中原流民二万三千余户。

他还颇具创意地设置了“会稽郡”安置江南移民,“广夏郡”安置中原移民,活脱脱一个五世纪版的“移民安置工程”。这种根据移民来源地分区域安置的做法,既保持了文化认同感,又便于管理,堪称古代区域治理的创新之举。

想想看,当时的河西走廊突然涌入这么多人口,房价估计都得涨一波。不过李暠早有准备,组织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在党河、疏勒河流域开凿了孟授渠、阳开渠等水利工程,相当于做了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三幕:企业文化塑造大师

场景一:教育投资——创办古代“985”高校

李暠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在敦煌设立“泮宫”,招收贵族子弟5oo人,还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传授经学。这相当于在战乱年代投资建设了一流的教育体系,放现在就是创办了河西走廊版的“985高校”。

要知道,当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文化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而李暠却在西北偏远的敦煌搞起了文化教育基地,这眼光和魄力确实不凡。无怪乎陈寅恪先生后来评价:“河西走廊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李暠就是那个举着火种的人。

场景二:企业家精神——亲自撰写《诫子书》

李暠还亲自撰写《诫子书》,教育子女要“节酒慎言,勤学典籍”。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颇有启,其中一句“勤学典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多读书,少刷手机”。

《诫子书》中,李暠以诸葛亮为榜样教育子女:“夫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身蜀地,然志在中原……”,要求子女学习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谨慎作风。这种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哪个企业家不希望子女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

场景三:文艺ceo——工作之余搞创作

李暠本人还是个文艺青年,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他的《述志赋》抒统一河西的抱负,《槐树赋》以酒泉宫槐树自喻,表达在偏远之地扎根的坚韧。

《述志赋》中写道:“依仁义而自卫,据山河而经野。虽弱小而言微,不敢忘天下之责。”活脱脱一个小国ceo的雄心宣言。可惜的是他的《大酒容赋》等数十篇大多失传,否则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位更立体生动的李暠——既能处理国家大事,又能文艺创作的全能型选手。

他甚至还修建了“靖恭堂”,在里面绘制圣贤图像,倡导忠孝节义。这相当于创建了一个企业文化展览馆,定期组织员工参观学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四幕: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

场景一: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

西凉地盘小,实力弱,如何在强敌环伺中生存?李暠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外交答案。

他坚定不移地奉东晋为正统,两次遣使到建康(今南京)奉表称臣。虽然东晋那边忙得根本没空回复,但这波操作赢得了汉族士民的大力支持——相当于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治正确得很。

同时他又务实灵活地向后秦、北魏称臣纳贡,还与南凉结盟共同对抗北凉。这种外交策略简单概括就是:“抱大腿,找盟友,抗强敌”。用现代企业战略来说,就是小公司在巨头竞争中找到生存空间的高明策略。

场景二:开拓西域市场

在西域经营方面,李暠控制高昌、伊吾等地,接受鄯善、车师前部王的朝贡,设西戎校尉府统辖西域。这波操作让西凉虽然偏居一隅,却也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影响力。

一家初创公司,居然还能开拓海外市场,这战略眼光确实不凡。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西凉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还提升了战略地位,这招“以商养政”玩得相当溜。

第五幕:未竟的梦想与长远的遗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