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30章 西凉败家小能手李歆 敦煌斗鸡人的作死帝王路(第1页)

第430章 西凉败家小能手李歆 敦煌斗鸡人的作死帝王路(第1页)

序幕:传说中头颅被做成酒器的君王

公元42o年,敦煌城破,烟尘滚滚。西凉国主李歆,这位不久前还意气风的“有为青年”,此刻正被北凉士兵像拖麻袋一样拽行在尘土里。龙袍?早撕成丐帮同款了;王冠?大概在哪个马蹄子底下当垫脚石呢。他脸上糊满了灰土和血污,眼神空洞,迷茫得像个迷路的孩子——大概在灵魂深处疯狂刷屏:“我是谁?我在哪?我的宏图霸业呢?”而押着他的士兵们,眼神里没多少憎恨,反而充满了看二傻子般的怜悯:“啧啧,好好的王爷不当,非要把自己玩成这样,图啥呢?”

据传,这位前·国王陛下的脑袋,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变成了北凉宫廷宴会上最拉风的酒器(饮器)。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装酒的那种杯子!在敌国君臣的谈笑风生中流转,盛满了胜利者的美酒(民间传说,正史没有记载此事)。李歆,西凉第二代君主,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不朽”——在史书的角落里,留下一个既血腥又荒诞、既悲催又有点黑色幽默的注脚。他的一生,堪称一部“作死”的帝王教科书,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作不死,一作就死透透的”。

第一幕:新手大礼包——李歆的豪华开局

公元417年,西凉国都酒泉(今甘肃酒泉),一场隆重葬礼正在举行。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这位老爷子不简单——在群雄割据的十六国时期,这位陇西李氏代表人物,硬是在河西走廊开辟了一片天地,建立了西凉政权。

老爷子临终前给继承人李歆留下了一手好牌:相对稳定的政局、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最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深慎兵战,保境安民,俟时而动”。用现代话说就是:别浪,稳住,我们能赢!

李歆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李暠次子。本来太子位是他哥哥李谭的,奈何哥哥命薄,早早就去见了祖宗,于是太子的帽子就落在了李歆头上。4o4年,李歆被立为太子,开始了他的储君生涯。

年轻时的李歆并非庸才,反而颇有军事天赋。公元399年,他就跟随父亲击败北凉索嗣的夺权行动,初露锋芒。41o年,更是作为太子率军截击北凉沮渠蒙逊,擒获对方将领且渠百年,一时间威风凛凛,俨然是西凉的明日之星。

如果这是一款游戏,那么李歆拿到的新手大礼包堪称豪华级——国土面积:虽然不大(大概相当于现代两个地级市),但足够自保;人才资源:宋繇、索仙等一批当时顶级能臣干将组成的智囊团;军事力量:三万精锐部队(在西域这算得上是劲旅);家族支持:智慧的母亲尹太后坐镇后宫;国际认可:东晋王朝的正式册封(虽然东晋自身难保,但好歹是正统);民心基础:父亲留下的良好政治遗产。

按理说,这样的人生开局,只要不作死,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当个西域小霸王。可惜的是,我们的主角李歆同志偏偏就是个“不作不死”的性格。

第二幕:执政三年——一场“败家子”的极限操作

李歆继位后,改元“嘉兴”——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吉利,可惜事与愿违,西凉一点都没有“喜兴”起来,反而迅滑向灭亡的深渊。这位老兄用三年时间,完美演示了什么叫“极限作死”。

场景一:内政篇——我是土豪我任性

李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得相当旺盛。他觉得父亲的宫殿太简陋,配不上自己的身份,于是大兴土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建设。

史书记载“用刑严酷,缮筑不止”。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刑罚严苛,还不停地搞基建。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像极了某些暴户老板有钱了就盖大楼的行为。

大臣们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劝谏。从事中郎张显上了一道奏疏,苦口婆心地劝说:“凉土三分,势不支久。兼并之本,在于务农;怀远之略,莫如宽简。今宜息百役,专功北亩,以待天时。”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咱们西凉地盘小,资源少,应该停止各种劳役,让老百姓专心种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简直就是西域版的“韬光养晦”策略。

李歆的反应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接着,主簿汜称也上书劝谏,而且说得更加直白:“天灾人异,皆所以警悟人主,令其忧惧修省。比年地震裂,山崩,风拔树,星陨,皆变之大者。”

汜称同志还很贴心地列举了自李歆继位以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地震、山崩、大风拔树、流星坠落……这在当时都被视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相当于现代的风险评估报告了。

李歆的反应依然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场景二:外交篇——我的眼里只有你(北凉)

西凉有个死对头——北凉,领沮渠蒙逊是个老奸巨猾的角色。李歆对北凉的执念,堪比猫对老鼠的执着,一天不琢磨怎么对付北凉就浑身难受。

李歆延续了父亲向东南晋称臣的政策,418年遣使东晋,获封镇西大将军、酒泉公。42o年南朝宋取代东晋后,他又得到了刘裕册封的征西大将军头衔。

这些外交动作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李歆把所有外交资源都用来对付北凉,完全忽视了与其他政权(如西秦、南凉等)建立更广泛的联盟。这就好比下棋时只盯着对方一个棋子,全然不顾整个棋局的态势。

沮渠蒙逊看出了李歆的弱点,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这出戏码,简直就像老猎手逗弄愣头青,充满了降维打击的既视感。

第三幕:终极作死——一场精心设计的“钓鱼行动”

公元42o年夏天,沮渠蒙逊开始了他的表演。他佯装率军南下进攻西秦的浩亹(今甘肃永登),大军浩浩荡荡出,却在半路悄悄埋伏下来,等待鱼儿上钩。这套路,堪比现代网络游戏的“钓鱼执法”。

李歆在酒泉接到谍报,顿时兴奋不已:“机会来了!蒙逊老贼带兵去打西秦了,老家张掖肯定空虚,此时不偷家更待何时?”活脱脱一个看到对方塔下没人的游戏玩家,迫不及待要偷塔。

这时,朝中明白人纷纷站出来劝阻。右长史宋繇(堪称西凉第一明白人)劝道:“主公不可啊!北凉实力远我军,且沮渠蒙逊狡诈多端,万一有诈怎么办?”这简直就是团队里的理性玩家在语音频道里疯狂喊话。

李歆的母亲尹太后更是亲自出面劝阻:“汝新造之国,地狭民稀,自守犹惧不足,何暇伐人!先王临终,殷勤戒汝:深慎兵战,保境安民,俟时而动。言犹在耳,奈何忘之!”

太后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咱们国家小,人口少,自保都困难,哪有能力去打别人?你爹临终前怎么嘱咐你的?这才几年就全忘了?这简直是老妈的碎碎念升级版,还是带历史教训的那种。

正常情况下,听到老母亲这番话,怎么也该冷静下来。但李歆此时已经热血上头,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大概心想:“老太太懂什么军事?我可是打过胜仗的人!”典型的“青铜操作,王者心态”。

于是李歆力排众议,亲自率领三万步骑东进,直扑张掖。一路上他可能还在做着一战成名、统一凉州的美梦,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敌人设下的陷阱。这场景,像极了那些自信满满走进传销组织的大学生。

第四幕:毁灭时刻——一场可以预见的惨败

李歆大军到达怀城时,沮渠蒙逊突然率军杀出,西凉军猝不及防,初战即告失利。这就好比游戏里兴冲冲去偷塔,结果现对方五个大汉在草丛里等着你。

这时李歆如果及时撤退,还能保住大部分兵力。但他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继续进军!这操作,堪比赌徒输了钱还要加倍下注。

部将劝他撤军,他却说出了那句“名言”:“吾违太后明敕,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复何面目见吾母也!”翻译过来就是:我不听老娘的话,跑这么远来打败仗,不杀了沮渠蒙逊这个胡虏,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我妈!

这种思维逻辑堪称神奇——因为没脸见妈,所以决定送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妈宝男”式思维了。现代心理学家可能会把这称为“认知失调”——无法接受自己的错误,于是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

结果毫无悬念:西凉军在蓼泉被北凉军全歼,李歆本人也战死沙场,时年不详。从他417年继位到42o年战死,刚好三年时间。这效率,堪称“亡国界的闪电战专家”。

李歆战死后,北凉乘胜进攻,很快攻陷酒泉。李歆的弟弟李恂一度在敦煌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于421年兵败自杀。立国仅21年的西凉就此灭亡。一个政权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第五幕:历史评价——败家子的典型教材

历代史家对李歆的评价惊人一致——差评!《晋书》直接批评他“用刑颇严,缮筑不止”,《资治通鉴》更是毫不客气地说他“好治宫室,轻启战端”。

用现代话语体系来总结李歆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