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伸出手,轻轻拿起了这支枪。
入手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凉触感。
他熟练地检查了枪机,扳开击锤,模拟了射击动作。
动作流畅,毫无滞涩。
“好。”
良久,崇祯口中,只吐出了这一个字。
但熟悉他的王承恩却知道,这一个“好”字,蕴含的分量,远比万千褒奖更重。
“此铳,击顺利,不畏风雨,射更快,精度更佳。”崇祯缓缓评价道,“毕懋康、孙元化,及所有参与工匠,有功。”
“老奴记下了。”王承恩躬身。
崇祯将燧枪放回木匣,沉吟片刻,朗声道:
“传朕旨意。”
“此新型火铳,定型为大明一式燧枪!”
“命皇庄军械局,即刻开始,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培训工匠,筹建生产线。”
“朕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
“三个月内,朕要武卫营,率先换装此铳!”
“一年之内,朕要五万御马监新军,全部装备大明一式!”
他的命令,清晰而坚决。
“奴婢遵旨!”王承恩心中凛然,知道皇帝这是要全力推动军队的换装了。
“还有,”崇祯补充道,“厚赏毕懋康、孙元化。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按功劳大小,赏银十两至百两不等,赐‘匠师’荣衔。牺牲假期、日夜赶工者,加倍赏赐。”
“是,陛下!”
王承恩退下传旨。
暖阁内,崇祯再次拿起那支“大明一式”,走到窗边。
窗外,春寒料峭,但枝头已隐隐泛起绿意。
他抚摸着冰冷的枪管,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未来战场上,明军士兵手持此铳,排成整齐的队列,用密集而迅的弹雨,收割敌人的景象。
燧枪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新武器的列装。
它意味着战术的革命,意味着军队组织形式的变革。
意味着,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将生质的飞跃。
晋商的财富,解决了钱的问题。
大明一式燧枪的成功,则解决了利器的问题。
现在,只待那五万新军彻底练成,完成换装。
届时,无论是关外的豺狼,还是国内的宵小,都将在这股新生的力量面前,颤抖。
崇祯二年,一切都刚刚开始。
但历史的车轮,已然在他强有力的推动下,开始加。
碾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