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飘飞,覆盖了紫禁城的金瓦红墙。
崇祯元年在一片紧张而充满希望的变革中落下帷幕。
当崇祯二年的晨曦照亮这座古老的帝都时,大明的权力核心已然经历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重塑。
经过一年的布局、清洗与擢升,一套带有鲜明“崇祯印记”的新朝堂班底,在年初的大朝会上正式亮相。
这套班底,以“务实、能干、相对忠诚”为选拔标准,旨在打破党争桎梏,高效推行皇帝的意志。
一、枢机核心:内阁与兵部(军事与战略优先)
孙承宗(兵部尚书,辅,文华殿大学士)
帝师,威望崇高,知兵善任。
坐镇内阁,协调文武,是皇帝战略意志的执行者与稳定器。
其兼任兵部尚书,确保了军事决策在朝廷最高层的畅通无阻。
秦良玉(兵部左侍郎)
以女侯之身位列兵部副2,实属旷古殊荣。
此举不仅酬其赫赫战功,更借其忠勇刚直之气,震慑兵部可能存在的官僚积习。
负责协理全国军务,尤其侧重陆军训练、边镇防务及西南事务。
袁崇焕(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虽在部堂挂职,但工作重心仍在辽东前线。
皇帝以此职衔强化其权威,便于协调关宁锦防线诸军,同时将其置于中央直辖之下。
其“五年平辽”之策已被皇帝修正为“持久战”方略,职责明确为“坚城驻守,广派细作”。
二、强国根基:工部与农事(科技与生产)
徐光启(工部尚书,次辅,文渊阁大学士)
西学泰斗,重视实务。
执掌工部,统揽一切军工、水利、器械制造,同时以其次辅身份,协调农事推广。
是皇帝推行“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孙元化(工部左侍郎)
徐光启弟子,精通西法铸炮与火器运用。
实际负责所有军工研项目,尤其是西苑火器工坊与皇庄军械局的统筹管理。
毕懋康(工部右侍郎)
火器与机械大家。
专注于燧枪、自生火铳的研与量产工艺,协助孙元化推进军工标准化。
宋应星(工部郎中)
被破格提拔,主管水利、农具及百工技艺改良。
享有在皇庄试验田和工坊进行各类技术试验的特权,正全力编纂《天工开物》。
三、铨选之要:吏部(人事与考核)
袁继咸(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以清直刚正闻名,被皇帝寄予厚望,负责整顿吏治,刷新官场风气。
入阁参政,确保吏治改革与朝廷大政方针一致。
路振飞(吏部左侍郎)
干练之才,协助袁继咸进行官员考核与选拔,侧重北方及京畿地区。
钱象坤(吏部右侍郎)
熟悉吏部事务,负责南方官员铨选与档案管理,平衡地域因素。
四、钱粮命脉:户部(财政与税收)
倪元璐(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通晓经济,为人清正。
肩负整顿财政、清理亏空、为各项改革筹措资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