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赌,也不求天,靠自己心稳。”
赵茹安看着她,笑着笑着又红了眼。
“妈,要不是您,我这次真完了。”
赵茹安回来的第三天,院里就有人上门。那是个胖女人,穿着一身红毛衣,脸笑得比天亮。
“哎呀,沈嫂子,你家茹安可真有出息,年轻有拼劲儿,这回回来肯定长见识了。”
沈若棠正在择菜,眼皮都没抬,“长见识不等于长心眼。”
那女人笑两声,眼珠子滴溜溜转,“哎呀,您这孩子真听话。我这不,正好有点事想跟你商量。”
赵茹安刚端水出来,一听这语气心里就咯噔。那女人姓高,平常来得勤,借米借油从没还过。
高婶拉了条凳子坐下,话还没落,手已经摸上了桌子,“我侄子下个月结婚,喜酒请您一家。茹安也来啊,年轻人热闹。再说嘛……”她笑得更甜,“您是不是能借我点桌布?还有上回你们买的那个搪瓷盆,好看极了,我想拿去摆喜糖。”
赵茹安的眉梢一跳,沈若棠终于抬头,手里的刀在案板上敲了一下。
“桌布行,盆不行。”
“哎呀,嫂子,您可真会开玩笑,一个盆而已,借借有啥的。”
“借出去的,九成都回不来。”
高婶的笑僵了一下,“您这是怀疑我啊?”
“不是怀疑,是记性好。”沈若棠把切好的菜往盆里推,“上回您借我菜刀,说两天就还。刀都快生锈了,我还没见着。”
“嗨,那刀被我家那老头拿去杀鸡了,一会儿就送回来。”
“您家鸡杀完三年了,刀也该走一趟了。”
赵茹安忍笑忍得肩膀一抖。高婶脸红一阵白一阵,嘴里还硬着,“嫂子,您这人可真计较。”
“计较好啊,不然早就被你这张嘴掏空了。咱这一条街,谁家好说话你不清楚?你要真缺盆,我带你去买。”
“买哪有借划算?”
“那就别借。你要借便宜,就得付脸。脸比钱贵,你舍得?”
高婶被噎得脸都涨了。
赵茹安倒了杯水递过去,“婶,您喝口水。”
“我不渴。”
“不渴也行,嘴歇会。”
院子外头有几个邻居探头看热闹。有人低声笑,“沈嫂子这嘴,能把人说出汗。”
“这街上谁敢欠她东西?”
高婶尴尬地站起来,尬笑两声,“嫂子您真会逗。那我回头再来。”
“随您,不过下回借东西,先带上上回的。”
高婶脚步一快,差点绊在门槛上。她走后,赵茹安“噗嗤”一声笑出来,“妈,您一句话能顶十张借条。”
“我这人吃亏多了才明白,欠东西能还,欠人情还不了。你记着,人情欠得多,早晚要还。借东西的人嘴甜,收东西的人心软,最后吃苦的总是心软那头。”
赵茹安点头,“妈,我这次真记住了。”
“记不住也行,挨两次就长记性。”沈若棠擦干手,转身进屋,“我年轻那阵儿,最怕听人说‘借一借’。那时候没脑子,借什么都借,借到后来,连锅都差点让人端走。”
“那后来呢?”
“后来啊,懂了。能借出去的都不是东西,是人的底气。别人能一张嘴借走你的好脸,第二次就能借走你的命。女人哪,心要软,但底要硬。”
赵茹安笑,“妈,您这话得刻门上。”
“刻哪都行,只要能进你脑子。”
屋外风吹过来,带着一点菜香。沈若棠走到门边,突然回头,“茹安,明天去街口替我买点布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