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有楚国旧贵族,煽动山越之民作乱,攻破县城,杀死我大秦官吏。当地郡守,上书,请求兵十万,入山清剿,以儆效尤。”
“陛下的意思呢?”陈寻没有看那份奏报,只是平静地问道。
扶苏在殿内来回踱步,显得心烦意乱。
“依国法,叛逆当诛。若不以雷霆手段镇压,恐六国故地效仿,天下将再无宁日。然……”他停下脚步,眼中流露出痛苦的挣扎。
“然,十万大军入山,必将生灵涂炭。那些山越之民,亦是朕之子民。朕……于心不忍。”
这,便是这位仁君,最真实的写照。
他被始皇帝留下的严酷法度所束缚,却又被自己那颗悲悯之心所牵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陛下,”陈寻笑了。
“您还记得,您曾对我说过,您要建立一个,与先帝不同的帝国吗?”
扶苏一愣。
“先帝,习惯用‘剑’来解决问题。而您,”陈寻看着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许,可以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武器。”
“山越之民,为何作乱?”陈寻继续问道。
“……奏报上说,他们,生性蛮野,不服王化。”
“那,我再问您。他们,为何,会受那些旧贵族的煽动?”
“这……”
“因为,他们饿。”
陈寻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柄重锤,敲在了扶苏的心上。
“因为,我大秦的官吏,在收税时,只认田亩,却不管他们那山里的收成,是好是坏。”
“因为,我们,只把他们,当作了需要被‘王化’的蛮夷。却从未,想过,把他们,当作,与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扶苏,彻底沉默了。
“陛下,”陈寻缓缓地,从书架上,抽出了一卷,由他亲手绘制的地图。
那上面,详细地,标注着南郡的地形、气候、物产。
“您看,这里,盛产一种,名为‘茶叶’的树叶。晒干之后,泡水而饮,其味,清香回甘,有提神醒脑之效。在关中,此物,价比黄金。”
“这里,山中多异木。其质地坚硬,纹理华美,若制成家具,必为咸阳贵人所喜。”
“他们,不是蛮夷。他们,只是,一群,抱着金饭碗,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换取粮食的穷人。”
“所以,陛下。您要派去的,不该是十万大军。”
“而应该,是一支,由格物院的‘农学家’、少府的‘商队’,和廷尉府的‘法官’,共同组成的……”
“工作队!”
“您,要教他们,如何,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奇珍’的东西,变成,能填饱他们肚子的粮食。”
“您,要为他们,制定一部,符合他们风俗的‘山林法’,让他们,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您,更要,当着所有山越之民的面,将那些,煽动他们叛乱的旧贵族,和那些,欺压他们的贪官污吏,一同……”
“斩示众!”
“您,要让他们知道。您这位,帝国的新君主,带给他们的,不是杀戮与掠夺。”
“而是,秩序,与希望。”
扶苏呆呆地看着陈寻。
他那颗,被“法”与“仁”所撕扯的大脑,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无比清明。
他终于找到了那条属于他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