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的湿闷,卫湖上浮着脱俗粉妍的水芝。
唐清欢站在湖边落脚处,提着竹小篮,小心翼翼采摘水芝。
自幽州回来,已有整整十日。茶坊遭遇走水,好在现得早,损失虽不大,也是毁了一些货物,好在向茶商会几位长老,东拼西凑将货物补齐。
这夏日炎炎,水芝去湿,合着薄荷晒干,可做一些水芝薄荷茶,赚回一些损失。
唐清欢采摘完后,便拭去身上的污垢,徐徐乘着马车回了清欢茶坊。
“娘子,您要的茶样取来了。”唐清欢才回到茶坊,龙团捧着一只紫砂罐轻轻递给她,她将提着的竹小篮交换给龙团。
“嗯。。。。这是水芝,合着薄荷晒干,做成茶饮,上货时多给茶客推荐推荐。。。。。”龙团应下,转身去了后厨。
唐清欢回身,揭开罐盖,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这是岷州新到的夏茶,茶汤醇厚,最适宜暑热时饮用。
这时,刘管事走到她身边,她清欢抬头瞧了一眼。
“这茶,你们试过了?”她顺手拈起一撮茶叶,放在鼻尖轻嗅问道。
刘管事道:“试过了,且按您之前入茶的法子,加了少许桂花蜜,滋味甚好。”
唐清欢颔,却想起幽州清欢茶坊,不知林傅盛一人能否应付过来,那吕氏又是如何?
她摇摇头,赶着处理卫城的事,赶着回幽州,毕竟陈大郎投入银子,要将清欢茶坊分号,南北做起来。
她向刘管事吩咐道:“请周师傅来,我要做新茶盒。”
不多一会儿,周师傅便捧着纸笔来了。
唐清欢将一只描金漆盒推到他面前:“照这个样式做,但要比它大三分,分上下两层,上层置茶具,下层放茶饼。盒面不要描金,改刻幽州风俗。。。。。。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周师傅细细记下要求,试探道:“东家,这是要做什么新营生?”
“幽州的商路既通,岂能只卖江南茶?”唐清欢唇角微扬,沉声道。
“咱们要卖的是‘幽州茶饮’。。。。。。。”
她取过纸笔,写下几样新式茶饮:奶香薄荷茶、奶香紫苏茶、竹叶淡盐茶。。。。。。皆是适合幽州地带,研的常饮之物,加上江南的茶叶加以改良。
“用咱们的清茶做底,兑羊奶煮茶,去腥提香,这样物美价廉。”她指着配方道。
“再用薄荷研末,与薄荷、紫苏一同炒制,冲水便是两款新茶。”
周师傅看得眼花缭乱,连连称奇。
唐清欢又道:“将配料与茶饼放入下层,又将兑奶的方法,手抄一份放入这礼盒,那些幽州贵客,可购置节日送礼用。”
周师傅按着唐清欢的吩咐,将这些店铺之内的事一一记下来,刘管事在旁细细听着。
三日后,第一批‘幽州茶饮’礼盒制成。
唐清欢当即让伙计送至卫城茶商会,让各大茶商试尝,这茶非幽州此地适用,那西北之地也是适合的,卫城茶商多有往来于西北、北地的生意往来,这礼盒别致,往来送礼最是合适。
“真真是奇思妙想!”茶商们交口称赞道。
“这般茶饮,既新奇又不失风雅,送往西北之地必定大卖!”
唐清欢收到茶商的订单,吩咐伙计加急赶制。
她自然明白,这茶盒卖的不只是茶,更是一份念想。让那些西北的茶客,既能品茗到江南茶的底韵,又能尝到故乡的味道,明白清欢茶不仅创的是花样,更有茶本身的文化。
幽州城入夏一月半有余,滴雨未下,城边护城河的水都浅了大半,风沙吹过之处尽是燥土。
吕氏将新煮的竹叶茶汤,小心倒入茶盏,又撒上一小撮盐巴。这是前天才从卫城送来的新茶样,附信中详细写了煮法。
“林相公尝尝。。。。。。”她将茶盏轻轻推给林傅盛。
林傅盛接过茶盏,轻啜一口,点头道:“咸香适口,又解这幽州干燥之渴,幽州人必定喜欢。”
吕氏将这茶原本的茶盒提到桌上,看向林傅盛道:“林相公,这茶是从这茶盒中取出,茶盒分上下两层,上面是茶具,下面是茶饼和茶料,以及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