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杨壎终于来到武昌的北王府,见到了曾经在桂平县的那位故人。
“杨县尊,别来无恙。”彭刚在日常办公的西花厅接见了杨壎。
杨壎是在彭刚造反前夕打通关节调走的,距今也才不过两年的时间,杨壎除了这些天没剃前额的头之外,外貌上和在桂平时没有其他明显的变化。
“昔为堂上官,今为阶下囚。杨某乃伪清罪官,岂敢在殿下面前称尊?殿下折煞杨某也。”杨壎心里清楚现在坐在他面前的是太平天国的北王,不是当初的那位桂平县平在山的彭团董,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地说道。
“杨知县能为黄梅县一县百姓着想,主动献城,弃暗投明,让黄梅县百姓免于刀兵之灾。比沽名钓誉,拉着一县百姓同自己陪葬的那些伪君子强多了。仅凭此举,不论过往如何,当得起我一声杨县尊。”彭刚示意李汝昭搀扶起浑身抖得跟筛子似的杨壎,让杨壎起来回话。
彭刚起事以来遇到的地方官不是逃跑、就是举家自尽、顽抗到底。
似杨壎这般战前就主动和平投降的,还是第一次遇到。
“杨某是北王的阶下囚,听凭北王殿下落,是砍是剐,绝无怨言。”杨壎虽然浑身战栗不止,可说话咬字还算清晰。
“罪不及家人,杨某只求北王殿下慈悲为念,能饶过杨某的家人。”
“我连陶恩培都没杀,你比陶恩培那厮识时务多了,我为何要杀你?在你心中我就是如此弑杀之人?”彭刚没好气道。
听到连衡州府知府陶恩培彭刚都没杀,杨壎身体抖动的幅度都小了许多。
陶恩培当初可是带着衡州府营勇死守衡州府府城衡阳,彭刚连陶恩培都不杀,确实没理由杀他杨壎这个主动投降的黄梅县知县。
“官场中盛传陶恩培和刘作肃等人都是您杀的,看来都是对殿下的造谣抹黑。”杨壎长舒了一口气,说道。
“我不仅不杀你,还要赏你身新官袍穿。”说着,彭刚拍了拍手,门口的卫兵很快捧进来一套没有补子的青色圆领大袖衫,一顶乌纱帽,一条素银带,这是彭刚命女营仿仿照前明官服样式赶制出来的知县官袍。
待新官袍被捧进西花厅,彭刚对杨壎说道。
“你且穿上试试。”
杨壎不敢违抗彭刚的命令,只得脱了石青色对襟褂式的马蹄袖清廷官袍,乖乖地换上青色的圆领大袖衫,戴上乌纱帽。
杨壎穿上官服后,彭刚总觉得怪怪的,原来是脑后的辫子没剪,遂命人拿来剪子,把杨壎的辫子给剪了。
“顺眼多了,这才有点汉官的样子。”彭刚对杨壎说道。
“你的事情我已经听说了,你的账房,是对扣债债主安插你身边催债的吧?我已经让继用处置了,从今往后,你的债清了,不必再背债当你的知县。
我给你一个堂堂正正当好官的机会,你的家人我会妥善安置在武昌,管他们吃穿,护他们的周全,你可愿为我效力,当个好知县?”
杨壎贪归贪,可至少给钱就办事,彭刚对杨壎的印象没那么差。
道光二十八年桂平县水灾,杨壎也控制过桂平县的粮价,为灾区筹过粮。
尽管杨壎最终没能将粮价打到正常年景的水平,可毕竟还是把粮价压下来了一点,并非只知搂钱的无能之辈,多少说明杨壎还是想做事,有点手段的。
彭刚愿意给杨壎一个机会,将他打造成反正清廷官员的表率。
至于杨壎能不能成为这个正面表率,起到榜样作用,就看他自己的表现了。
要是杨壎的表现不及预期,彭刚不介意将他的脑袋连同乌纱帽一起给拿了。
我连辫子都让你给剪了,还有的选么?
杨壎暗自腹诽道。
不过彭刚非但不杀他,还给他一个堂堂正正,体体面面当知县的机会,大出杨壎所料。
“不知北王殿下要让卑职当哪里的知县?”杨壎斗胆问道。
“继续当你的黄梅县知县,若黄梅县知县当的好,黄州府知府的位置还空着,日后给你换身绯红色的官袍也无妨。”赏了官,彭刚问及杨壎黄梅县的情况。
“黄梅县现有多少丁口田地?往年赋税几何?县里开支几何?”
彭刚专程让杨壎来一趟,除了见见故人,授予官职之外。
最大的目的便是当面详细了解一番清廷县级行政单位的赋税情况。
杨壎的官场生涯都在当县官,又是较为有为的县官,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合适人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