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413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啊(第3页)

第413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啊(第3页)

郝运来当然求之不得,欣然说道:“好!那就谢过稚虎兄了。难怪天下都传颂稚虎你雅量高致、圣贤之姿。你进而立功,退而立德,君子三不朽之事,直如水到渠成一般。”

他心中记恨当年朱寅拒绝他加入宣社,一直对朱寅不服。可是今日,他不得不承认,朱稚虎比他强的太多。

朱寅随便一个举动,一个想法,都让他难以蠡测。

就是自视颇高的孙承宗,也忍不住说道:“主公此举诚乃立德之盛举,西南若是有几座华夏纪念馆,胜过十万大军镇守啊。”

朱寅喟然说道:“夷民虽是大明百姓,同属华夏一脉,文教固然紧要,可吏治更为紧要!就算在中原数千年汉家故地,华夏文物蔚为壮观,但若一旦吏治太过败坏,汉人亦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反叛朝廷,何况西南呢?”

“唉,所谓治天下,哪里是牧民?其实是治理官吏、监督官吏、教化官吏啊。说千道万,归根结底,总结自古治乱循环,无非是吏治二字。牧民就是治官!”

牧民就是治官?这个观点很是新鲜,乍听有些幻灭,可是郝运来等人听来,都有顿悟之感。

“好一个牧民就是治官!”郝运来忍不住抚掌,“稚虎兄此言,真是苍音龙钟、震耳聩呀。相比起来,在下的那些话,只算秋蝉时鸣了。”

高攀龙击节叫好,“主公这牧民就是治官之言,虽说短短六字,却大有蕴意。在下以为,这意思是如何让百姓监督官吏、约束官吏、制衡官吏。”

朱寅深深看了高攀龙一眼,欣然笑道:“存之兄见微知著,这番话已经说到位了,就是这个意思。”

“若是有了治理官吏的一套善法,那么这西南土著百姓,还会厌恶朝廷委派的流官吗?还会支持他们的土司领主吗?再也不会了。”

朱寅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新之法:利用西南少数民族百姓天然排斥、排斥汉人流官的心理,对汉人流官进行监督、约束、制衡,自下而上的倒逼出一套成熟可行的廉政制度,然后再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到传统汉区。

一方面,可以减少改土归流的阻力,获取西南诸族百姓的支持,更快更好的推行改土归流。另一方面,可以孕育出一套地方权力民主监督的廉政制度,可谓一举两得!

这套东西,若是自上而下的颁令实行,会受到官员们的消极抵制,执行下去肯定会荒腔走板,最后不了了之。

唯有自下而上的利用百姓倒逼,借助基层百姓的力量,再配合中央政令,才能取得成功。

可是因为传统汉区拥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官僚政治十分成熟,导致汉家百姓已经被朝廷驯化,不敢抗拒、反对官吏的不法,忍耐性太强,反抗阀值太高。

只有实在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才会反抗。但凡还有活路,他们都会继续忍耐苦难。而且不反抗则已,一旦反抗就是起义造反,最后在大破坏中玉石俱焚。纠错方式就是自毁。

而且在传统汉区,基层统治者都是士绅大族,本身就和官吏沆瀣一气。若是在汉区推行这种制度,广大百姓根本无法自下而上的倒逼官府,最后就是形式主义。

少民地区就不同了。百姓和头人对汉人流官没有那么强的忍耐,会主动制衡汉人流官,倒逼官府,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平衡。

到时在汉区推广时,再把少民地区的流官调回到汉地任职,慢慢由点及面的推广。

那么最多十年,就能推行全国了。

当然,这些大事和现在的朱寅无关,他只是个知县。

郝运来看着目光深邃、犹如谪仙的朱寅,忽然感到有点荒谬。

明明朱寅是个知县,他是知府,可不知不觉之间,就情不自禁的以朱寅为上位者了。就好像朱寅仍然是总督,他仍然是巡按,似乎两人的尊卑主从,仍然在西北军中一般。

这种感觉,既让他感到无奈,也让他难生排斥之心。仿佛朱寅本就应该是主心骨,即便已经贬为知县也一样。

郝运来忽然想起了太祖和汤和。

当年太祖刚刚从军,还是个马夫。可汤和却已经是千户。结果呢?贵为千户的汤和,反而甘居太祖之下。

这种念头,让郝运来感到十分诡异。

众人站在禹王宫断碑之下,但见江水浩荡,崖岸千寻,江风卷来东汉陶哨的呜咽和江水的呜咽,令人顿生天地悠悠、白云苍狗的时空之叹,千古幽情。

朱寅的衣袂在江风中蹁跹,他感知着眼前的一幕,仿佛看见了远古时期那位德被天下的华夏先君,挥斥方遒的歃血为盟,华夏联盟的旗帜之下,百兽率舞、百族俯。

仿佛看见了楚国的巫祝跳着雩舞祭祀大禹,她们腰间玉琮清脆的响声,好像穿越时空依旧可闻。

此时此刻,夕阳西下,江天之间残阳如血。一行人看着江景,一时间默然不语。

朱寅这个穿越者,更是心如潮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山如画啊。如此大好江山,怎能沦为异族之手?

数百年前,蒙古大军南下灭宋,血战钓鱼城。历史不可重演啊。

眼见天色已晚,众人就一起去附近的缙云寺借宿。

缙云山是唐朝古寺,藏有《大唐贞观渝州志》碑文残页,还有夜焚诗稿的李白崖,范成大煮茶的南泉石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