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完了朱寅,接着再次宣诏,封授郑国望为永年伯,世袭罔替。
和朱寅一样,程序很快到了更换伯爵冠服这个环节。
郑国望被请入偏殿。两个宫女、火者一起上前道:
“奴婢为伯爷更衣。”
郑国望蛾眉一皱,但随即就收敛了表情,淡然道:“你们退下吧,本官自行更衣。”
宫女和火者一怔,面面相觑,再次说道:“奴婢为伯爷更衣。”
郑国望沉声道:“退下!”
“是!”宫女和火者眼见郑国望有点不高兴,哪里还敢啰嗦?赶紧退出。
郑国望手脚倒也麻利。她三下五除二的换了衣冠,显然平时习惯了自己更衣,不假奴婢之手。
她刚穿好衣服,礼部的官员就来催请了。
郑国望舒了口气,这才焕然一新的回到正殿。
接下来,就是赐予两人舆马。
朱寅是侯,赏赐银顶皂盖四抬轿,轿衣用素缎。用青鬃马,银鞍,蓝鞯。还有安车和轺车,朱轮皂盖,车厢绘云纹。
仪仗是清道旗一对,班剑一对,戟槊两对…仪仗可用十六人。
接着,又赏赐祭器。
朱寅获赐了五组祭器。包括五鼎、四簋、三爵、二尊等,但没有玉器。按制,只有到了公爵,祭器才能用玉圭、玉璧等礼器。
然后,就是封爵之后的赏赐了。这也是封爵的重头戏。大明贵族靠的可不是俸禄,而是庄园赐田。
户部官员宣读道:“…赐江宁侯朱寅,四川涪州武隆县、彭水县爵田八百顷(八万亩)…”
“…赐永年伯郑国望,直隶邯郸县、曲周县爵田五百顷(五万亩)…”
百官听到这里,都是神色玩味。八万亩,是侯爵赐田的基础。
也就是说,皇帝赏赐给朱寅的田庄,只是侯爵赐田的起步数额,没有额外增加。
当年皇帝封郑贵妃之父郑承宪为永年伯,还只是不能世袭的流爵,就赐田二十五万亩啊。虽然郑承宪死后爵位没有传给儿子,可爵田却没有收回去,还是郑家的。
万历十年,太后之父、武清侯李伟上奏增加爵田,要了四十万亩。
李家、郑家的爵田庄园不但很多,还都在是直隶膏腴之地。
虽然郑国望这次只赐田五万亩,看似比朱寅少,可他爹当年因为受封永年伯已经获赐二十五万亩了。这次的五万亩,其实算额外增加的。
更重要的是,郑国望的爵田就在永年县边上,距离北京也不远。等于郑氏的几十万亩田地,已经连州跨郡的连成一片了。
可是朱寅的爵田不但不在京畿,甚至不在江南,而是在遥远的四川涪州!
而且涪州位置特殊。
为了控制西南土司,监管江运、税收,涪州还有皇帝派出的镇守太监张忠。张忠是皇帝的心腹家奴,据说贪婪成性。朱寅的庄园在那个地方,怕是免不了被勒索。
说句难听的,朱寅要是亲自去一趟爵田庄园,来回就要两三个月。
很多大臣不禁暗自为朱寅不平,腹诽皇帝对朱寅的薄待。
朱寅听到自己的爵田在涪州,心中冷笑不已。
八万亩爵田,听起来很多,可在侯爵中却算少的。还在遥远的西南。那个鬼地方,汉苗杂居,土司环绕,夷情复杂。拜金帝对自己真好啊。
朱寅更是知道,历史上福王就藩,赐田四万顷。可河南实在没田了,最后实际拿了两万顷(两百万亩)。
南京的魏国公府,仅仅在苏州府一地,就占田五十万亩。
如今的大明勋贵,谁家不是田连阡陌、连州跨郡?他们除了正式封赐的爵田,还有爵田之外的“奏讨田”,以及投献的荫田。
…
钦赐爵田之后,鸿胪寺又代表皇帝,赏赐朱寅和郑国望白银三百两、贡缎五十匹、御酒十坛、玉如意一柄,另有御用的端砚、宣纸、湖笔、徽墨等物。
看起来似乎皇恩浩荡。
但是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没有赏赐:敕造侯爵(伯爵)府!
按照大明体制,爵位十分尊贵难得,非军功不可封世爵。而一旦因功封爵,都要下旨给工部,敕造府邸,以为世传。
少了敕造府邸,群臣虽然有点意外,却也不奇怪。
因为按制,贵族的常规俸禄虽由户部太仓库放,可是贵族的恩赏却不是走国库,而是走皇帝的内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