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335章 朕说的是封爵没说给朱寅封侯(第2页)

第335章 朕说的是封爵没说给朱寅封侯(第2页)

甚至还让人请了一群京中勾栏里的粉头们,去陪伴在日本浴血奋战的女真勇士们,非常贴心。

作为建州的‘我喜欢贝勒’,朱寅是很照顾女真兄弟的。

提督会同馆主事王士性,还是朱党成员,自然极力照应。就连最好的木炭也可着供应,每个暖炉都烧的旺旺的。

“宫保还是第一次来会同馆吧?”王士性对党魁十分热情,“下官可以带宫保四下看看。”

朱寅在北京做官几年,的确还是第一次来会同馆。

朱寅笑道:“恒叔兄若是有暇,在下求之不得。听闻恒叔兄正在写作的《广志绎》可谓奇书。在下闻之,期盼已久。不知何时才能拜读?”

这个王士性可是一位大才啊,当着六品主事真是大大的屈才。

明朝两位地理大家,其中就有此君。他与徐霞客并称“南徐北王”,其实比徐霞客早了几十年。

他在世界地理学史上有很高地位,提出了划时代的地理学理论和方法,领先西方两百年。

比如第一次将全国划分为十六个经济文化区,各自针对性的施政。

连梁启都说:“明代地理学二杰,霞客善游,士性善思。”

更难得的是,王士性的生态环保治理思想非常前。比如很早就主张治理关中水土,恢复汉唐旧貌。理念、措施都很科学。

他书中谈论治理关中时强调:“善治秦者,必先治其山泽;善治山泽者,必先治其人心。”

朱寅内心对王士性的尊敬,远那些阁老尚书。

王士性没有想到,朱寅还知道他还没写完的《广志绎》,笑道:

“稚虎兄谬赞,拙作只是杂书野札,不过是些山川风土,何足挂齿。”

虽然说的轻飘飘,可是他自己对《广志绎》却投入了很大心血。做官以前,他花了十年时间游历天下,行程数万里,才有这没有完成的《广志绎》草稿。

他也知道,《广志绎》即便凝聚他再多的心血,在当权者看来,也是不上大雅之堂的杂书,不会被朝廷重视。

可是朱寅却对《广志绎》很感兴趣,不禁让他大起知己之感,对朱寅更加敬佩。

“等到拙作完稿,一定第一个请稚虎兄斧正垂阅。”王士性的眸子粲然生辉,“到时,敢请稚虎兄为拙作题序。”

朱寅笑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他当然很愿意为《广志绎》作序。他不仅要为王士性的著作写序,还想举荐王士性去西安或者陕北当知府。

这个能力他还是有的。以他如今的权势人脉,完全能运作王士性出任西安知府。反正王士性是朱党一员,肥水不流外人田。

两人一边闲聊,一边在会同馆徜徉,距离拉近了很多。

会同馆占地很大,为各国使节以及蒙古诸部、西域各部、西南土司等特使和进京官员提供食宿。

朱寅不禁有点感慨。

遥想明初强盛时期,南北两京会同馆都是使臣云集,可谓万国来朝。别说东亚、南亚,就是遥远的西亚、东非,都有国家朝贡。以六十多个朝贡国的数量,仅次于大唐。

那个时期,真就是天朝上国啊。

朱寅看着恢弘广阔却有点冷清的院落,问道:“恒叔兄,会同馆不比往昔啊,可叹…”

王士性闻言,也是深有同感的叹息一声。

明确指出会同馆没落的朝臣,只有朱稚虎一人。

王士性道:“稚虎兄一语中的。如今的会同馆,再也不复当年盛况。除了朝鲜、琉球还经常来,暹罗和占城两三年来一次之外,其他国家的使臣已经很久不来了。”

“就是安南也是好几年才来一次。缅甸多年不来朝贡,还和大明兵戎相见,多次入寇西南,吞下了半个云南。这次他们入京,也是不安好心。”

“更别说日本,都已经快打到辽东了。如今偌大的会同馆,住的居然多是土司、鞑靼、弗朗吉教士。”

朱寅来到柔远楼下,看到门前照壁的《万国来朝图》,以及正门的一副楹联:

“九泽会同,柔远绥疆通海宇;万方辐辏,承恩纳贡仰天朝。”

呵呵,《尚书》曰柔远能迩,可是没有强大的武力,又哪来的柔远能弥?一心怀柔,换不来万夷宾服。

柔远楼是会同馆的礼仪堂,也是主楼。门前古木森森,还有一块长满青苔的石碑,上面字迹浑厚宽博,刚健秀润,却是:

“…前堂后寝,左库右厩,周垣重门,以严内外…所以尊国体、慑远人…”

看碑文题名,居然是严嵩。时间是嘉靖十七年,当时严嵩是礼部尚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