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他是要去定州,在光海君的军中补给的。
朱寅心思何等机敏?立刻就想通了李昖为何这么“暖心”。
原来是怕自己去定州,和世子光海君见面。
防儿如防贼!
如果换了其他明使,若是被前方抗倭的光海君收买,很可能就默许光海君自立。
办法也很简单,直接上书皇帝,说朝鲜世子深得军心民心,而朝鲜王昏聩无能,为了抗倭大计,让世子提前继位。
毕竟,朝鲜一溃千里,主要责任人也是朝鲜王李昖。
明廷为了顾全抗倭大局,也应该会同意。因为此时光海君继位、李昖退位,的确更有利于抗倭。
李昖想到了这一步,害怕自己的儿子勾结明使自立,这才搞了这一出。
真是父慈子孝啊。都这等田地了,还想着自己的权柄。
不过朱寅也懒得点破,乐得直接从安州过江,对李昖的好意“欣然接受”。
并且很给面子的表示:“从安州过江,不去定州。”
李昖君臣眼见朱寅如此上道,都是额手称庆。
李昖高兴之下,再次送了朱寅一份厚礼,却是金箔金粉书写的《金刚经》、《道德经》各一册。
价值不菲。
当然,李昖也没有忘记给副使郑国望补上一份礼。
努尔哈赤看在眼里,对朝鲜君臣益轻蔑之。
使团出前,李昖伤感的说道:“天使如果见到汉城,还请代替小王,转告小王的思念啊。”
用过朝食之后,朱寅率领使团再次前进,同时命令在朝鲜活动的虎牙组织,让日军将帅得知大明使团已入朝鲜的消息,让日方准备接待使团。
大明架子还没倒,大明使团出使日本,日本即便再狂妄,也要按照外交礼节商议怎么接待,不能对使团直接采取敌对措施。
在日军封锁对马海峡、掌控制海权的情况下,去日本当然要经过驻朝日军的接待许可,否则无法见到丰臣秀吉。
朱寅想见的不是占领平壤的第一军统帅小西行长,而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宇喜多秀家。
此人年仅二十岁,却是侵朝日军总大将,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小西行长、加藤正清、黑田长政等大将,算是受他节制。
宇喜多秀家是备前、美作、播磨三国守护,拥有近六十万石高的大名,也是丰臣家地位最高的五大老之一,还是最年轻的家老。
他和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人的地位也差不了太多。宇喜多秀家作为秀吉养子,是朝鲜日军将帅中最有资格代表秀吉的。
更重要的是,宇喜多秀家信奉佛家。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使团有很多密宗高僧。宇喜多秀家见到这些僧人,起码不会反对。
小西行长就不同了。
行长虽然是大阪商人出身,倾向中日和谈重开贸易,可他却是信仰基督的,是“基督大名”中的一员,教名奥古斯丁。
他的第一军中,不但有很多基督教徒,还有西洋教士。
如果他看到这么多僧人去日本,很可能会从中作梗。就算他不作梗,他身边的西洋教士和基督徒也会作梗。
而且,石星之前派遣的和谈使臣沈惟敬,正在和他谈判。
小西行长对于更高规格的使团,未必会欢迎。
既然要去见宇喜多秀家,那么朱寅当然要去汉城了。宇喜多秀家作为名义上的总大将,如今正坐镇汉城。
只要宇喜多秀家答应送使团去日本,使团可以直接在汉江乘船,直往倭国九州岛,省了一半的陆路!
…
朱寅率领使团冒着朝鲜半岛的凄风苦雨,缓缓南下。
朝鲜当然也是有南北官道的,可因为寒雨连绵,道路泥泞,可度仍然很慢。一天只能走出五十里。
一路上,只见官道两边十室九空,集镇废弃,田庐成墟,本该种植麦苗的耕地,荒草萋萋。
就连犬吠声,都很少见到。
偶然见到几个朝鲜百姓,也都是远远看到使团就躲避起来。只有在距离官道很远的山林中,才能看到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