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嫡明 > 第305章 哭泣的朝鲜君臣(第2页)

第305章 哭泣的朝鲜君臣(第2页)

因为朱寅代表的是大明,是天子。所以,他拜的也不是朱寅。

数十名两班贵族出身的大臣也一起下跪行礼,给天子请安。

“皇帝圣恭安!”朱寅手一抬,“殿下请起!诸位请起!本使乃是出使日本,督促日本退兵停战,并非出使朝鲜。本使也只是路过,暂时停留义州。”

朝鲜君臣这才站起来,一起寒暄问候,无非是天使远来辛苦。他们说的汉话似乎音不准,和中原官话差异很大。

朝鲜君臣精通汉文,却拙于和明使汉语交流。也就是说,在明朝看来,他们精通汉语的读写,口语却很差。

很多人都会读写汉文,也知汉字精髓。可是口语音古怪,只有极少数人能和明朝使臣用汉语熟练交流。

因为他们说的汉语,明朝使者听不懂。

同样,明朝使臣的汉语,他们也听不懂。

朱寅知道,史书记载朝鲜国王和明朝使臣交谈,因为彼此的汉语都听不太懂,只能借助翻译或者“笔谈”。

这就是史料记载的“笔谈易,口说难”。

然而奇怪的是,朝鲜贵族之间可以熟练交流汉语,却不能和明朝使臣熟练交流。

朱寅当然知道原因。

原来,朝鲜贵族传承悠久,源头仍然是高丽时期的那些世家大族,说汉语的传统很悠久了。自诩“东国虽小,慕华如父”。

讽刺的是,此时的朝鲜汉语更接近河洛雅言。

唐宋时期朝鲜贵族就使用河洛雅言为上流语言。后来被元朝统治,河洛雅言几乎中断。

大明建国后,为了消除辽、金、元的胡语影响,太祖恢复以河洛雅言为准的“中原正音”,制定《洪武正韵》,推行全国,颁布给朝鲜。

于是,朝鲜贵族又用《洪武正韵》为准。而《洪武正韵》很接近河洛雅言,等于朝鲜贵族很大程度的恢复了“河洛雅言”。

大明后来因为朱棣迁都北京,朱棣本人又习惯了胡化汉语,不再推行《洪武正韵》,近两百年下来,胡化的汉语反而成为主流。《洪武正韵》的全浊声母消失,失去了汉语千年的典雅古韵。

此时的中原“官话”,词汇中有大量的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音不但消除了浊音,而且儿化音很重。和日本、朝鲜、安南的汉话都有很大差异了。

这就是为何唐宋时期的高丽人、日本人,能熟练和唐宋使者交谈,到了明朝反而汉语水平“退化”到难以交流的地步。

不是他们汉语退化,是中原汉语的音生很大变化,他们还没有适应变化。

这就造成了一幕文化奇观:两国上层明明都精通汉语,却很难口语交流。就好像两种方言之间难以交流一般。

搞笑的是,朝鲜人并不知道原因,还以为是自己口音差,学不会“真正”的中原官话,这才无法和明使顺利交谈。

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明朝使臣也不知道原因,还以为朝鲜人音太过不准,不是真正的汉话,鸡同鸭讲。

这就有些像后世很多外国人用汉语繁体字,不认识简化字,还以为自己学错了。原来不是他们学错了,是汉字母国的汉字已经变了。

可是此时,让朝鲜君臣惊喜的是,朱寅的汉话他们居然能听懂!

他们不知道,朱寅有语言天赋,研究过河洛雅言和洪武正韵,听得懂朝鲜贵族的“异种”汉话。

不但听得懂,他还能说!

朝鲜君臣高兴之余,也有些疑惑。为何天使会说他们不标准的汉话?难道天使的汉话也不标准?

不可能啊。

若是他们知道,朱寅还会朝鲜的“东语谚文”,就不知道作何感想了。

朱寅看到朝鲜君臣的神色,哪里不知道他们的想法?

虽然朝鲜贵族不屑于用东语(朝鲜语)和谚文。可大多数底层仍然用被称为“妇人之字”的东语谚文。

汉语在朝鲜是贵族语言,相当于如今法语在欧洲的地位。上层习惯说汉语用汉字,标榜自己的高贵文雅,讥讽谚文(朝鲜文字)为“妇人之字”。

朱寅扫了一眼神色恓惶的朝鲜君臣,对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贵族老爷,很难有什么同情。

让日本几个月差点灭国,你们都有罪!

可他是出使日本,不是问罪朝鲜。当下用《洪武正韵》的音温言说道:

“殿下,本使虽然奉诏和谈,可大明天兵就在江北,只等粮草齐备,旦夕可至!殿下不必忧虑。”

李昖如闻天音,不仅是不需要翻译和手谈,更因为朱寅亲口说,天兵很快就会过江!

“臣李昖,谢天子隆恩…”李昖再次下拜,“等到天兵收复失地,李昖亲自去北京,朝拜天子!”

朱寅话中有话的说道:“天兵至今没有过江,究其根本,还是朝鲜八道沦陷,无法征集粮草。若是殿下有粮草供应大军,大军早就入朝抗倭了。”

李昖君臣闻言很是惭愧。因为这的确是明军迟迟无法出兵的原因:还需要大明自己筹办粮草。

朱寅也懒得和朝鲜君臣啰嗦,说完了场面话,就直接说道:

“如今本使奉诏出使,要先去汉城,和倭寇贼接洽,再渡海去日本。只在此地待一宿,明日就南下了。”

李昖道:“此处附近并无驿站,便请天使在这行宫暂歇一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