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趁着吃完饭的功夫,朱媺娖把张彦拉到了一边。
“夫君,我看了一下清末,那些百姓瘦骨嶙峋的,他们能挡住英军吗?”
“这么说吧,三元里的百姓就自组织起来抵抗英军,但被清军阻止了。”
朱媺娖一脸懵:“啥情况?”
“起因就是英军破坏了当地百姓的祖坟,激起了百姓的怒火,可问题就是,他们是百姓。”
“对于满清而言,如果你是地主士绅,那你就是团结的对象,他们组织起来抵抗,没问题,但要是百姓自组织抵抗,那就有问题了。”
“因为这股力量如果失控,满清就完了。”
朱媺娖愣了一下:“那鸦片战争时期的百姓是怎么干的?”
“如果说在旁观,那都是客气了,那个时候的百姓完全是在看热闹。”
朱媺娖不理解,看向张彦,希望张彦能给一个解释。
“就这么说吧,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打后,英军想突破虎门要塞,这个时候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百姓在看热闹,甚至清军的船被击沉,清军跳水时两岸百姓甚至还叫好。”
“甚至英军攻击城镇时,百姓还向英军售卖水果和蔬菜。”
“这?咋回事?”朱媺娖不理解。
“很简单,不同于以往,如果说以往的王朝在前期还知道给百姓一些利益,那么满清时期,朝廷和百姓完全是分开的。”
“而且清朝的统治精力完全是对内不对外。”
“颜崇礼上英舰与璞鼎查协商扬州赎城事宜,有一夷目对颜崇礼说:“‘素闻仪征富饶不减省会,今我公使戒兵勿入,仍得安居乐业,可为仪征人贺。’”
“颜崇礼则面带忧色,‘此说诚然,但尔船初入我境,盐枭即乘机骚扰,抢劫纷纷,居民被害已复不浅。’”
“该军官问何为盐枭,颜则遥指老河影一带,‘此中数百家,聚亡命之徒数千,皆平日贩运官不能禁者’。”
“这是《壬寅闻见纪略》中的记载。”
“对于这种给满清当买办的盐商来说,走私盐的盐枭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这个颜崇礼给了英军三十万两银子,让英军炮轰盐枭,这就是老河影惨案。”
“就满清这个德行怎么打?百姓可以自组织起来抵抗,但满清或者说那些士绅却会用这个机会联合英军灭掉自己眼中的敌人。”
“在后世,火烧圆明园是耻辱,但在当时,百姓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甚至还会进去偷东西。”
“对于百姓来说,那些园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不是他们的,烧不烧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唉,其实这么说也不对,不管是圆明园还是皇陵,这些还是和百姓有关系的,那些都是依靠剥削百姓建立起来的。”
朱媺娖揉了揉额头:“夫君,这么一说,我那个时代的大明好像也是这样的。”
“不止是明朝,实际上历朝历代都差不多,屠龙的民国也是一样,一个不和百姓站在一起的政权注定会被百姓毁灭。”
“其实后世也有一个误区,说明朝农民起义多,但实际上,到了王朝末年,历朝历代都是一样的,农民起义都挺多的。”
“之后就讲朝廷如何平定农民起义,最后朝廷被农民起义平定的事。”
李丽质想了想:“为啥一直都是这样?”
“很简单,在封建皇权统治的农业社会下农民就是最底层。”
“这个问题可以换过来说,那就是底层人为什么总是要暴力推翻朝廷。”
二女目光灼灼的看着张彦,想让张彦继续。
“还是那句话,封建社会本来就是把封建利益集权和农民是区分开来的。”
“宋神宗就曾经在朝堂讨论庆州叛乱的事。”
“其实这件事很好解决,但商量的过程却偏了,变成了社会治理问题。”
“到了最后完全变成宋神宗和文彦博的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