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说明一点,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我的才华有多么厉害,只是希望诸位能够从我做的诗句当中,有所感悟、有所激励。”
说完,陈羽拿起毛笔,饱蘸浓墨,手腕轻悬于铺展的素笺之上。
笔锋落纸的刹那,墨痕便如流云般舒卷开来,起笔时若龙跳天门,笔力藏而不露,墨色浓淡间似有温润玉泽;行笔处如虎卧凤阙,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笔似万岁枯藤,撇捺舒展如兰叶拂风,转折处又带着折钗股的韧劲,不疾不徐间尽显从容。
不过片刻,一句诗已跃然纸上,字迹非但没有半分仓促,反倒透着气韵。
写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之后,陈羽一边说着,一边写到第二句诗: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
不因书万卷,那得近君王,直白浅近道破了读书人的价值路径与时代逻辑。
众人被这简单直白的意思,搞的有些懵。
可细细品味起来,才觉其中的好。
其中的好,有以下几点:
一、以‘因果对’破题,直白中见力道诗句采用“不因……那得……”的因果复句结构,前半句“因”是“书万卷”,后半句“果”是“近君王”,形成极强的逻辑闭环。
这种直白的因果关系,没有丝毫隐晦,却恰恰戳中了古代“读书人”阶层的核心追求,“读书”是手段,“致君尧舜”是目标。
在儒学中,咏“读书”的句子多偏向抒情、为民为国,而此句却直接将“读书”与“近君”的现实关联点破,剥离了文人含蓄的抒情外衣,露出学而优则仕的本质。
这种不绕弯子的表达,反而让诗句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是对千百年来书生命运的一句精准总结,朴素却深刻。
二、以小意象载大时代,浓缩阶层困境与希望书万卷是极小的意象,不过是案头堆叠的典籍,却承载了读书人跨越阶层的全部希望;近君王则是极大的目标,意味着进入权力核心、实现政治抱负,是寒门阶层最高价值的体现。
在科举制度下,书万卷是书生唯一的敲门砖:寒门子弟若无家世背景,唯有通过苦读圣贤书,才能通过科举获得近君王的资格,进而改变个人与家族的命运。
诗句看似在说读书能接近君王,实则暗含着对时代规则的无奈与认同,它既写出了读书人的希望,有路径可走,也道尽了困境,路径唯一。
一个难得,怎能得以,语气中带着一丝庆幸,更藏着一丝不易。
若非耗尽心力读透万卷书,又怎能跨越寒门与朝堂的天堑?
这种以小见大的张力,让诗句越了个人感慨,成为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缩影式写照。
整句诗,没有辞藻的华丽和意境的悠远,却能以它最朴素的语言,道破了最核心的时代逻辑与人性困境。既是对寒门学子命运的精准概括,也暗含着对价值实现的深层思考。
直白却不浅薄,凝练而有余味。
所以这句诗吟诵出来之后,众人又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样的全场寂静,足足持续了一分钟,随后才在数位学子的鼓掌带动下,反应过来,全场随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所有人都由衷的佩服陈羽的临场挥,更加敬佩诗句中的哲理。
在古代任何时期,只要你能够吟诗作对,那么就是读书人上层圈子的通行证。
进入之后,会受到全体读书人阶级的敬佩与追捧。
就像是生意人都羡慕身价过了小目标的成功人士一样。
等到现场的掌声渐渐弱了下来,陈羽一脸温和的在台上对着大家拱了拱手,
“诸位,其实你们能够从万千学子当中,取得大学的入学名额,这足以证明你们已经是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了。”
“我相信你们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精炼自己学识然后再次参加科举的机会。”
“因此,为了你们自己,也为了让朝廷在今后多些人才,你们要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拼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学业。”
“大学学期三年,人生又能有多少个三年呢?我希望诸位学子千万、千万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我希望你们在老的时候,回忆往事,能够以在大学奋斗的这段时光为荣;而不是因虚度光阴感到满身心的遗憾!”
陈羽说完,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表示这演讲的结束。
随后走下了演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