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 第507章 完美落幕(第2页)

第507章 完美落幕(第2页)

第一句诗一出来,全场哗然。

故人一词意味着熟悉、信赖、无需客套的默契,更暗含久处不厌的深厚情谊。

而对于读书人来说,故人相见往往伴随倾诉、慰藉与共鸣,陈羽将这种人际间的情感迁移到书上,瞬间让冰冷的文字载体有了温度与性情。

它不再是供人查阅的工具,而是能感知书生的晨昏作息、理解书生的忧乐心绪的知己;读书也不再是单向的汲取知识,而是双向的相亲,如同与故人朝夕相伴,忧时共叹、乐时同喜,物我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与书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这种比喻避开了书是阶梯、书是明灯等功利性,转而从情感陪伴切入,更贴近普通人读书时的心灵体验,极易引共鸣。

整句诗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晨昏与忧乐两个日常维度,却精准捕捉了读书融入生命的状态。

晨昏:覆盖了一天的完整时间,清晨到黄昏,暗示读书不是偶尔的消遣,而是如吃饭、呼吸般的日常习惯。

它不挑剔时间,晨光中可展卷,暮色里可伴读,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恰是故人特质的延伸;

忧乐:囊括了人生的核心情绪,忧愁与喜乐,点明了书籍的精神价值,得意时,书是益友,提醒人保持清醒,乐时相亲,不致沉迷;失意时,书是良伴,给予人慰藉与力量,忧时相亲,可解心结。

陈羽没有说读书能明理、读书可成才,而是通过晨昏的时间跨度与忧乐的情感跨度,让书的重要性自然浮现。

它不是外在的工具,而是内在的精神伴侣,贯穿生命的每一个片段。

短短一句诗让全体学子官员,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都在琢磨其中的哲理与深意。

李志刚也是如此。

实话实说,陈羽做出的这诗,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诗文了。

果然,陈兄弟在经史子集上拥有那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文上肯定差不了。

对于陈羽上台演讲的事,其他的官员与学子有可能不清楚,以为是提前就安排好的,但李志刚可明白的很。

这件事情完全就是他临时说的。

从当时陈羽诧异的神情也可以判断出来,对方提前不知情。

这可以说明,陈羽这一句诗,是现场临时所想。

而这前前后后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若是从陈羽上台到现在开始算的话,也才十分钟不到。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样一句好诗。

完全可以称得上才思敏捷,在诗文一道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不对,

陈老弟不仅是临场挥,更是在临场挥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契合学习主题的诗,这恐怕已经不能用才思敏捷来形容来。

恐怕要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厉害。

想到这,李志刚心中突然有些痒痒的,想要跟他的陈老弟好好的切磋一下诗文。

只不过他明白,现在不是时候,恐怕要等到私下里了。

李志刚对着坐在不远处的刀笔吏招了招手,那名刀笔吏急忙一路小跑,来到李志刚跟前听候落。

李志刚道:“你现在立刻、马上去准备一份纸笔,送到讲台上的陈监丞手中,请他在念诗的时候,一同写在墨宝上。”

“这种劝学类型造诣极高的诗,等到开学大典结束之后,我打算将其张贴在大学门口,勉励每天进出的学子!”

刀笔吏听后,当即明白了领导的意思。

急忙快对着他的同伴招手,随后二人急忙将他们的家伙事拿了出来,送上演讲台。

当然,这两位刀笔吏还是很有眼力见的,为了让陈羽书写方便,纸笔送上去之后,又抬上去了一张桌子。

陈羽听着两名刀笔吏的讲述,立马明白了李志刚想要干什么。

两名刀笔吏完事下去之后,陈羽指着纸笔与说道:

“李祭酒刚刚放话,若是让我将待会做的诗句记录下来,那我就要在这演讲台上,班门弄斧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