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明末封疆 > 第646章 治理川地(第2页)

第646章 治理川地(第2页)

稍有不从就被枪杆刀背砸翻在地,瞬间就被捆得结结实实,刚才的气焰荡然无存,只剩下筛糠般的恐惧。

梅征转向惊魂未定的王官员和那些目瞪口呆的流民,抱拳道:

“王大人,受惊了。奉军令,新军全力保障督查行署推行新政。此地安全了,请继续公务。若有需要,可随时至营地求援。”

王官员长舒一口气,感激地回礼:

“多谢总旗及时援手!若非大军震慑,今日新政恐难推行!”

流民和退伍兵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跪地磕头,感谢军爷做主。

梅征摆了摆手,留下两名士兵协助维持秩序,然后押着面如死灰的刘志鹏等人返回营地。

他看着身后重新开始忙碌的丈量土地的人群,看着那些流民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心中了然。

柱国这“督查行署”加上“集体耕作”,一文一武,一破一立,是真的要把这乱世被打碎的地方,重新一点点粘合起来。

而他手中的刀,守护的就是这来之不易的新秩序和希望。想到新生活,梅征又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梦中倩影。

“真希望早些抓住孙可望,我们也好回西安!”

在四川新政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魏渊的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

他清晰地认识到,在这新旧交替、暗流涌动的动荡时局下,仅凭明面上的军队镇压和官府的文告,远不足以彻底掌控地方、防范暗中破坏、揪出他方细作,以及确保《垦荒安民令》等新政能真正扎根落实。

原有的黑衣卫和锦衣卫体系虽各司其职,但其行动模式或过于刚猛,或局限于特定领域,缺乏一种能如流水般渗透进市井街巷、无声无息地掌握民间脉搏、并能执行隐秘任务的力量。

深思熟虑后,魏渊决定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一把新的、无形的“匕”。

他亲自从黑衣卫的侦察老手和随军锦衣卫中,遴选出一批头脑灵活、身手敏捷、尤其熟悉三教九流、江湖规矩的精干人员,组建了一支全新的秘密力量“散衣卫”。

与身着华丽飞鱼服、腰佩绣春刀、令人望而生畏的锦衣卫不同,也与纪律森严、主要活跃于战场针对敌国阵营的黑衣卫迥异。

“散衣卫”如其名,平日皆着寻常百姓的粗布衣裳,形貌打扮与市井小民无异。

他们仿佛水滴汇入大海,彻底融入市井生活:茶馆里闲聊的茶客、码头扛活的苦力、客栈殷勤的伙计、田间耕作的老农都可能是散衣卫的伪装。

他们的职责更为隐秘和关键。秘密收集民间舆情,探听百姓对新政的真实反应、对官府的评价、有无骚动或不满苗头。

监控地方豪强及可疑人员,监视那些可能对新政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的旧势力,以及形迹可疑的外来人员。打击破坏新政的势力,对胆敢武力破坏集体农庄、刺杀督查官员、散布谣言惑众者,进行隐秘的打击和清除。进行反间谍活动,侦查并抓捕他方势力派来的细作。执行特殊抓捕或肃清任务,处理一些不宜公开动用军队的“脏活”。

至此,魏渊麾下,“黑衣卫”主外,重点针对敌军动态和境外情报;“锦衣卫”(职能扩展后)主内,监督朝堂百官和勋贵动向;而“散衣卫”则深入民间,编织起一张无形的监控之网。

明朝历史上令人闻之色变的“一厂三卫”制度中的“三卫”雏形,已在魏渊手中初步构建起来。

安仁县最大的粮店“丰裕号”后院密室中,老板钱贵正与一外地口音的神秘人低声交谈。

“刘爷折了,但他手下人还是把消息送出来了。那帮泥腿子真分到了地,官家还贷种籽,秋后要是真让他们种出粮食,我们以后还怎么抬高粮价?”

神秘人冷笑:

“放心,他们种不出来。我已派人混了进去,过几日,他们的耕牛会莫名其妙病死,粮种也会被换掉…”

话音未落,“砰”的一声,密室门被猛地撞开!几个身影如猎豹般扑入,动作迅捷无声。

钱贵和神秘人甚至没来得及惊呼,就被冰冷的麻袋套头,嘴巴被破布死死塞住,双手被反剪捆牢。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没有多余声响。

为的汉子穿着伙计的粗布衫,面无表情地扫视了一下密室,从桌上收起几封密信,低声道:

“清理干净,带走。”

次日清晨,“丰裕号”照常开门,但伙计换成了生面孔。街坊间偶尔有人嘀咕钱老板好像一夜之间举家迁走了,再无音讯。

而几十里外的集体农庄里,一场潜在的灾难消弭于无形,流民们依旧满怀希望地在地里劳作,丝毫不知昨夜生过什么。

在县城茶馆角落,一个看似普通的老茶客慢慢呷着粗茶,他的耳朵捕捉着关于钱老板“突然搬迁”的各种猜测和议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就是散衣卫安仁县的小头目,昨夜的行动干净利落,有效震慑了那些试图暗中对抗新政的宵小,而他继续潜伏于此,如同蜘蛛,守候着下一只撞上网的飞蛾。

不久之后,散衣卫的模式便开始在永熙朝廷控制的地区展开,其展形式甚是迅猛。

至于那更为神秘、权柄更重的“一厂”,此刻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可能连魏渊都不知道,之后一件小事的生,激了他的灵感,从而彻底构造起了“一厂三卫”的情报体系。开启一个传说机构的传说,当然,那是后话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