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明末封疆 > 第647章 武侯启示(第1页)

第647章 武侯启示(第1页)

这一日,天光晴好,魏渊难得从繁杂的军政事务中抽身,只带了寥寥数名亲随,轻车简从,出了成都城,前往南郊的武侯祠。

马车碾过青石板路,渐闻松涛之声。

抬眼望去,只见一片巍峨古朴的建筑群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朱红色的围墙历经风雨,色泽沉静,却自有一番庄严肃穆之气。

祠与一旁的汉昭烈庙比邻而立,飞檐斗拱在阳光下勾勒出深沉的轮廓,覆盖其上的深色筒瓦更显岁月沧桑。

正门匾额上,虽赫然书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无论是引路的向导还是沿途的百姓,口中无不以“武侯祠”相称,诸葛亮千秋之下在蜀地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步入祠内,仿佛瞬间隔绝了尘世的喧嚣。

庭院深深,静谧异常,只闻风吹柏叶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清脆鸟鸣。

碑碣林立,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通着名的“三绝碑”——唐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运笔,名匠鲁建镌刻,文、书、刻皆臻化境,堪称瑰宝。

祠中道士早已得信,恭敬迎候。

祭祀的流程庄重而简洁,却丝毫不失礼数。魏渊于偏殿净手,水温恰到好处,盆中是采自附近山涧的清泉。

随后,他缓步至正殿诸葛亮塑像前的香案。案上已摆好整猪、整羊、时鲜果品等祭物。

他亲手接过三道精心制作的高香,就着长明灯点燃,青烟袅袅升起,带着特有的檀香气味,弥漫在殿堂之中。

魏渊神情肃穆,双手持香,躬身下拜,一连三揖。随行的成都文武官员以及祠内道士分列两侧,低声吟诵着早已准备好的祭文,词藻古朴,腔调悠扬,无非是颂扬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以及“神机妙算”的智慧。

钟磬之声偶尔敲响,余音在殿梁间萦绕,更添空灵神圣之感,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无声对话。

祭拜礼成,气氛稍缓。

一位颇善言辞的成都文官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谄笑道:

“柱国亲临祭拜,武侯有灵,亦必感欣慰。观柱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匡扶社稷于倾颓,此等经天纬地之才,忠贞体国之志,真乃诸葛武侯再世啊!”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另一名官员更是迫不及待地提高声调,语气极为夸张地说道:

“何止是再世!下官愚见,柱国之功业,早已远诸葛丞相!丞相虽贤,终究未能克复中原,兴复汉室,抱憾而终。而柱国您,自山海关骑兵以来,横扫群雄,定鼎中原,今又光复蜀中,解民倒悬,此乃再造玄黄、复国兴邦之不世奇功!匡扶之功,旷古烁今啊!”

“是啊是啊!”

“王大人所言极是!”

“柱国功业,确非武侯所能及!”

一时间,马屁如潮,涌向魏渊。

魏渊闻言,脸上的肃穆之色并未变为欣喜,反而微微蹙了下眉头。

他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满脸堆笑的官员,轻轻摆了摆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奉承:

“诸位,言重了。”

他的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诸葛武侯千古楷模,其忠其智,其志其节,光照汗青。我魏渊不过一凡夫俗子,恰逢其会,略尽臣职而已,安敢与武侯相提并论?更遑论‘远’?差得远了,此话休要再提。”

他这番话说的轻描淡写,却让刚才还在争先恐后拍马屁的官员们顿时噤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讪讪地不敢再多言。

殿堂内再次恢复了安静,只有香烟依旧袅袅,仿佛方才那场小小的闹剧从未生过。

魏渊的目光重新投向那尊饱含智慧与沧桑的塑像,陷入更深沉的思索之中。

祭祀礼毕,随行的官员与道士们恭敬地退至廊下等候,殿堂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缭绕的青烟和弥漫的肃穆。魏渊独自一人,负手立于诸葛武侯的塑像前,静静瞻仰。那塑像中的孔明,羽扇纶巾,面容清癯,一双深邃的眼眸仿佛穿透了千年时光,洞悉着人世间的所有智慧与挣扎。

凝视着这位千古贤相,魏渊的心中波澜骤起,再无方才应对谀词时的平静。

他取得的诸多成就——自新军制的创立、火器的革新、前的战术战略,到如今强力推行的督查行署与土地集体耕作之策——在旁人看来,无疑是雄才大略,足以比肩先贤。

然而,唯有他自已深知,这一切的根源,并非自己真是天纵奇才,而是站在了后世数百年无数巨人知识的肩膀之上。

他所凭借的,是越这个时代眼界和认知的“降维打击”,是一种近乎作弊的先知。

然而,随着四川平定,版图扩张,一个全国性政权的雏形渐显,他内心深处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焦虑”却日益强烈。

军事征伐,他凭借越时代的理念和对历史大势的模糊把握,尚能游刃有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