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225章 扬帆远航(第2页)

第225章 扬帆远航(第2页)

接下来是更精密的微观雕刻。利用“伏羲”实验室的高能粒子束刻蚀系统,在aI的精确控制下,振子的复杂几何结构被一点点雕琢出来。整个过程如同在针尖上跳舞,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当第一个完整的“谐振子探针”终于被制造出来,并成功安装在“洞察之眼”系统新增的专用探测单元内时,整个科学团队都松了一口气。

实验启动。孔方佳亲自设定能量注入的频率和强度。低沉的嗡鸣声在飞船深层结构响起,能量被聚焦,通过特制的波导结构,指向悬浮在探测单元中央的谐振子。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盯着监测屏幕。起初,只有杂乱无章的背景噪声。突然,在某个特定的频率组合被注入的瞬间,代表谐振子响应的曲线猛地跳起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尖峰!

“检测到共振响应!”苏珊博士激动地喊道,“频率……与理论预测的‘节点能隙-阿尔法’区间吻合!”

成功了!他们第一次在实验上,间接证实了“弦面网络节点能隙”的存在!

然而,就在实验成功,团队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卫青”出了冷静的警报:“警告。检测到异常高维信息扰动。来源未知,强度等级:低,但持续存在。特征分析……与‘秩序守护者’观测信号相似度87%。”

舰桥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孔方佳眉头微蹙,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临界弦”背景监测仪的实时数据。屏幕上,原本平稳的背景波动图谱上,出现了一些极其细微、但规律异常的“涟漪”,如同有人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看不见的石子。

“他们注意到了。”孔方佳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我们的实验,尤其是对‘节点能隙’的探测和能量注入,显然触及了某些……他们敏感的领域。”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这种隐性的“关注”如影随形。“霍去病”号每在一处停留,进行稍长时间的观测或实验,周围空间的“弦”背景中就会出现那种异常的扰动。

有时是纯粹的信息扫描,试图窥探飞船内部;有时则更像是某种“信息干扰”,试图影响“卫青”的数据处理或科学仪器的读数。

一次,在试图重复“节点能隙”共振实验时,“伏羲”实验室的核心处理器突然遭遇了原因不明的逻辑错误,导致一次关键的能级校准失败,险些损坏了珍贵的谐振子探针。

“元帅,干扰强度在增加。”凯拉报告,她的能量体因紧张而微微波动,“他们似乎在尝试解码我们的实验数据,甚至……可能想通过‘弦’通道反向植入某种‘逻辑病毒’。”

孔方佳站在静思区,看着外面深邃的星空,目光锐利如鹰。他深知,自己这艘“无害”的科考船,已经成了高维存在眼中的一根刺。

尤其是对“清剿者”派系而言,一个在底层规则层面不断“探头探脑”的低维文明个体,其威胁性可能远一支庞大的舰队。

“不能坐以待毙。”孔方佳转过身,眼中已有了决断,“既然无法完全避免被关注,那就想办法在他们的‘注视’下,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

他的思路,回到了“零号空间”的概念上。“昆仑之心”的零号空间是通过固定的大型设施,强行扭曲局部时空规则形成的隔离区域。而“霍去病”号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移动、随时展开的零号空间。

这个构想的核心,在于利用他对“弦面网络”的新理解。“如果我们能将飞船本身的能量场与‘弦面网络’进行深度耦合,形成一个自我闭环的‘局部弦面泡’……”

孔方佳对着科学团队阐述着他的构想,“在这个‘泡’的内部,我们可以定义一套临时的、独立的‘弦’振动规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隔绝外部的信息渗透和规则干扰。”

这个构想比制造“谐振子探针”更加困难,涉及到了对时空结构和能量场的根本性操作。

“这需要极其强大的能量场生器,以及对‘弦面网络’节点进行精确的‘锚定’和‘隔离’。”

凯拉表示担忧,“以‘霍去病’号的能源储备,维持这样一个‘泡’的消耗将是巨大的,而且……如何确保‘泡’的稳定性?一旦崩溃,能量反噬可能瞬间摧毁飞船。”

“能源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场结构和采用脉冲式维持策略来解决。”孔方佳沉着地分析,“至于稳定性……我们需要找到飞船结构与‘弦面网络’之间最稳定的耦合共振频率。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实验。”

他看向警卫组长杨锐:“杨少校,从今天起,科学考察任务优先级下调。全舰进入技术攻关状态。你们的任务是确保飞船基础安全,并协助工程师们进行设备改装。”

“明白!元帅!”杨锐立正敬礼,眼神坚毅。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攻坚战在“霍去病”号上展开。孔方佳带领着科学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地进行着理论计算和模拟。

“伏羲”实验室的算集群全力运转,模拟着无数种能量场构型和“弦”耦合方案。屏幕上,代表能量稳定度的曲线如同过山车般起伏,失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场结构在第三节点出现能量涡流,导致局部过热……”

“耦合频率偏移o。oo1%,‘弦面泡’边界出现剧烈波动,模拟结果:结构崩溃……”

“能源负载过安全阈值125%,无法长期维持……”

挫折感在团队中蔓延。连最乐观的王海峰(通过定期接收的数据包了解进展)在最近一次加密通讯中都忍不住抱怨:“老孔,你这步子比在银河系中心跳黑洞还大!这玩意儿真的能成吗?”

孔方佳没有气馁。他反复审视着失败的数据,寻找着规律。在一次深夜的独自推演中,他盯着模拟器中那不断崩溃的“弦面泡”边界,忽然灵光一闪。

“我们一直在试图‘对抗’弦面网络的背景波动,所以需要巨大的能量来维持边界稳定。”他自言自语,“但如果……我们不是对抗,而是‘顺应’并‘引导’呢?”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顺应场”理论。不再追求绝对稳定的刚性“泡”壁,而是构建一个能够随着外部“弦”背景波动而自适应调整的柔性边界。

这个边界就像一层拥有极高智慧的“膜”,外部有信息干扰试图渗透时,它能通过自身振动模式的微调,将干扰能量分散或偏转,而不是硬碰硬地阻挡。

这个思路大大降低了对能源的需求,但对控制算法的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它要求控制系统能够实时预测外部“弦”背景的微小变化,并瞬间做出反应。

“卫青,你的核心逻辑需要升级。”孔方佳对aI说道,“我们需要将‘弦面网络’的实时监测数据直接接入你的决策核心,并赋予你更高的自主权限,在微秒级别内调整场生器参数。”

“明白,元帅。这将占用我87%的基础运算资源。在此期间,部分非核心飞船功能将受限。”

“批准。优先保障‘动态顺应场’项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