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225章 扬帆远航(第1页)

第225章 扬帆远航(第1页)

公元2o65年至2o68年,银河系南部旋臂边缘及未知疆域。

“霍去病”号如同一枚投入无垠深海的银色探针,沿着银河系旋臂的引力脉络,向着星辰密度愈稀疏、星图标记愈模糊的边疆地带持续挺进。

三年,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对于这艘孤帆远航的探索舰及其乘员而言,却是充满现、挑战与内在沉淀的漫长旅程。

舰桥内,光线为了适应长期深空航行而被调节成柔和的暖色调,模拟着黄昏时分的地球光感。主屏幕上,不再是繁忙的战术星图或激烈的数据流,而是不断切换着沿途捕捉到的宇宙奇景:

瑰丽的星云如同打翻的调色盘,渲染着氢气的红与氧气的蓝;年轻恒星群在尘埃襁褓中喷吐着炽烈的等离子流;垂死的红巨星膨胀成占据半个视野的暗红色巨眼,表面翻涌着巨大的日珥风暴。

孔方佳站在舷窗前,身姿依旧挺拔,但眉宇间少了几分居于权力中心时的沉凝迫人,多了几分学者般的沉静与专注。

他身着简单的深蓝色飞行常服,肩章上象征最高统帅的徽记已被取下,只有领口一枚小小的、抽象化的“星炬”纹饰,暗示着他非同寻常的身份。

这三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了两件事:一是亲自指导并参与“霍去病”号的科学考察任务;二是潜心完善并验证他酝酿多年的“弦面之眼”理论体系。

“元帅,我们即将抵达预设坐标点,ngc6357星云核心区边缘,‘创生之柱’Lbs-23区域。”天体物理学家苏珊博士的声音从科学操作台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调出了一幅刚刚由“洞察之眼”系统合成的、细节惊人的图像。

屏幕上,是宇宙尺度下的雕塑杰作——巨大的暗色尘埃柱如同擎天巨塔,绵延数光年,在背景电离氢区出的强烈紫外光照耀下,勾勒出嶙峋诡异的轮廓。

柱体内部,新生的恒星如同被点燃的钻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强烈的恒星风与辐射正不断地侵蚀着孕育它们的“母体”,呈现出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壮丽图景。

“壮观。”孔方佳轻声赞叹,目光锐利地扫过图像上的能量读数与物质分布数据,“苏珊,重点记录这些尘埃柱内部的磁场结构分布,以及新生恒星喷流与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模型。

李明,准备释放‘勘探者-IV’型无人机集群,对柱体表层进行多点采样,分析其元素构成和同位素比例。”

“明白!”地质矿物学家李明立刻应道,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飞快操作。很快,数个碟形无人机如同离巢的工蜂,从“霍去病”号腹部的弹射舱口悄无声息地滑出,向着那宇宙尺度的“山脉”飞去。

“凯拉,监测此区域的‘灵弦’背景波动。”孔方佳继续下令,“如此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必然会对微观层面的‘弦’背景产生强烈扰动。记录下这种扰动模式,与我们在其他恒星形成区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来自星盟的能量工程专家凯拉,其半能量化的身躯在座位上微微光,她闭目凝神,通过神经连接直接与飞船的“临界弦”监测仪交互。

“正在记录……元帅,此地的‘弦’振动异常活跃,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混沌感。与衰老星域的沉寂波动截然不同。”

来自黑塔帝国的生物生态专家托雷斯克,则紧盯着生命迹象探测器的读数,尽管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现复杂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依旧恪尽职守。

“元帅,暂无任何碳基或硅基生命信号。不过,探测器捕捉到了一些复杂的有机分子光谱,可能在尘埃冰层中存在生命前化学物质的富集。”

孔方佳微微颔,对众人的工作表示满意。他转身走向位于舰桥后侧、用透明高强度材料隔出的“静思区”。

这里是他进行理论推演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墙壁和桌面上悬浮着无数复杂的三维数学模型和能量结构图,核心正是他不断完善中的“广义弦面网络理论”。

三年来,借助“霍去病”号强大的探测能力和“伏羲”实验室的模拟验证,他对“弦”的理解早已越了“临界弦”的范畴。

他提出,宇宙底层并非只有单一的“灵弦”或“临界弦”,而是存在着一个多层次、相互耦合的“弦面网络”。

这个网络如同宇宙的“神经网络”,正物质宇宙的“灵弦”、暗能量边界的“临界弦”,甚至可能还存在连接其他维度或未知领域的“高维弦”或“深层弦”,它们以不同的振动模式和耦合强度,共同编织并承载着现实的一切物理规则与能量流动。

“卫青,”孔方佳唤出飞船aI,“调出我在‘弦面网络节点共振模型’上的最新进展,结合刚刚凯拉报告的高‘弦’活跃度数据,进行模拟验证。”

“指令确认。”卫青沉稳的合成音响起,静思区中央立刻投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光线条和节点构成的动态网络模型。

“正在导入ngc6357区域实时‘弦’波动数据……模型匹配度初步计算为78。3%。数据显示,高强度恒星活动区域,其‘弦面网络’节点能量通量显着高于平均值,且存在特定的共振增强效应。”

孔方佳凝视着模型,手指在空中虚点,调整着参数。“如果……我们假设‘弦面网络’中存在某种‘节点能隙’,类似于半导体中的能带隙,那么特定频率的能量注入,是否可能引跨越能隙的‘共振隧穿’,从而实现对网络局部状态的‘改写’或‘放大’?”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意味着如果能找到并操控这些“节点能隙”,就可能以极小的能量代价,撬动局部的物理规则,甚至……间接影响高维层面。

“理论推演存在可能性,元帅。”卫青回应,“但定位‘节点能隙’需要极其精密的‘弦’干涉测量技术,并且能量注入的精度要求可能出我们现有设备的极限。”

“设备可以改进,技术可以研。”孔方佳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伏羲’实验室和‘女娲’工厂,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霍去病”号以ngc6357星云为天然实验室,展开了密集的观测与实验。孔方佳亲自设计了数种新型的“弦”探测装置。

其中一种被命名为“谐振子探针”,其核心是一个被导磁场悬浮在真空中的、由特殊密晶体雕刻而成的微观振子。

根据理论,这个振子的固有频率如果能与某个推测的“弦面网络节点能隙”频率匹配,在特定能量激下,就会产生极其微弱的共振响应。

制造过程充满了挑战。材料科学家陈山博士在“女娲”工厂里,反复调整晶体生长的参数,试图合成出具备理想晶格结构和能量传导特性的振子材料。一次次的失败,消耗着宝贵的稀有元素储备。

“元帅,第三十七次尝试……晶体内应力还是过大,在雕刻到微米级别时碎裂了。”陈山看着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残骸,沮丧地汇报道。

孔方佳没有责备,而是走到控制台前,仔细查看失败过程的能量曲线和数据记录。“看这里,陈博士,在晶体固化阶段,冷却率曲线有一个微小的非谐波动。

这可能是导致内部应力集中的原因。‘卫青’,重新计算最优冷却梯度,将环境引力微扰和飞船自身振动因素也纳入模型。”

“重新计算中……新参数已生成。”卫青的效率极高。

又一次尝试开始。在精密的控制下,熔融的特殊合金在微重力环境中缓慢冷却,原子按照预设的晶格结构有序排列。数小时后,一个近乎完美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淡蓝色晶体被成功制造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