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没事,一点小伤,不算什么!”石柏川浑不在意地摆摆手,提着兔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面,仿佛打了一场大胜仗。刚才的狼狈和沮丧,早已被这突如其来的“战利品”冲得烟消云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将两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石柏川一手提着兔子,一手牵着清竹,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家的,你说这兔子是不是傻?居然自己跑进捕兽夹里。”清竹靠在石柏川身边,笑着说。
“它不是傻,”石柏川得意地说,“它是知道我媳妇想吃兔肉了,特意来给我送功劳的!这叫什么?这叫‘天助我也’!”
“是是是,你最厉害了。”清竹笑着应和,心里却觉得,这大概就是傻人有傻福吧。
虽然这次打猎的过程充满了波折和搞笑的意外,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圆满的。石柏川虽然箭法“感人”,追逐过程也略显狼狈,但他对清竹的那份心意,却比什么都珍贵。而清竹的温柔体贴和乐观,也总能轻易化解石柏川的沮丧和失落。
回到家,石柏川手脚麻利地处理兔子。清竹则在一旁帮忙烧火、准备调料。不大一会儿,一股浓郁的肉香味就从厨房飘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小院。
晚上,一家三口(哦不,是两口)围坐在小桌旁,桌上摆着一大盘香喷喷的红烧兔肉,还有一盘清炒的青菜和两碗冒着热气的米饭。
石柏川夹了一块最大的兔腿肉,放到清竹碗里:“媳妇,快尝尝!看好不好吃!”
清竹夹起兔腿,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肉质鲜嫩,酱香浓郁,味道确实不错。她眼睛一亮,对石柏川竖起了大拇指:“当家的,你手艺真好!太好吃了!”
得到媳妇的夸奖,石柏川比自己吃了还开心,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也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其实啊,”清竹咽下嘴里的肉,看着石柏川满足的样子,笑眯眯地说,“我觉得,今天最有趣的,不是吃到了兔肉,而是看你追兔子的样子。”
石柏川:“……”
他嘴里的肉差点喷出来,瞪了清竹一眼,又忍不住笑了:“你呀!就知道取笑我!不过……”他挠了挠头,嘿嘿一笑,“下次,下次我肯定一箭就能射中!”
“好啊,我等着。”清竹笑得眉眼弯弯。
窗外,月光皎洁,洒满了小院。屋内,灯光温暖,饭菜飘香,夫妻二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虽然只是粗茶淡饭,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份简单的温馨和快乐,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珍贵,也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或许,这就是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模样吧。至于下一次打猎能不能射中兔子……那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能这样一起,笑着闹着,把这简单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热气腾腾。
兔子带来的热闹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阵涟漪后,青石村的日子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对于石柏川和谭清竹小两口而言,这只“自投罗网”的兔子,却像是一颗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悄悄了芽。
起初,石柏川还是照常下地干活,只是偶尔在田埂上歇气时,会望着后山的方向,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谭清竹看在眼里,也不点破,只是在他晚归时,总会端上热腾腾的饭菜,笑着问一句:“当家的,今天田埂上的风,是不是比后山的清爽些?”
石柏川便会嘿嘿一笑,挠挠头:“都清爽,都清爽。”但那眼神里的一丝向往,却瞒不过清竹。
那顿红烧兔肉的香味,似乎还萦绕在鼻尖。对于常年以粗粮为主的农家来说,肉香的诱惑是实实在在的。更重要的是,那次“意外”的收获,让石柏川尝到了一丝甜头,也让他对后山那片茂密的林子,产生了新的认识——那里不仅仅是砍柴、偶尔碰碰运气的地方,或许,真的可以成为改善生活的一条路子。
这天晚上,吃过晚饭,清竹正在灯下缝补衣服,石柏川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根柴火棍,在地上划拉来划拉去,半晌,终于憋出一句:“媳妇,我琢磨着……咱以后,是不是可以多去后山转转?”
清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放下针线:“哦?当家的是想通了?不再觉得打猎全靠运气了?”
石柏川脸一红,想起上次追兔子的糗事,还有村里人的打趣,但还是梗着脖子道:“那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嘛!再说了,咱不一定非得打猎啊。张大叔不是说了,后山有不少好东西,什么蘑菇、木耳、野菜、野果子,还有草药,采回来也能换些钱,或者自己吃,都能省点粮食。”
他越说越觉得有道理,眼睛也亮了起来:“我想好了,以后我白天去地里干活,趁着早晚凉快,或者阴雨天地里不忙的时候,就去后山转转。不贪多,每次能弄点啥回来是点啥。猎不着大的,弄点小的,采点山货,总比干等着强。”
清竹静静地听着,心里暖意融融。她知道,当家的这是真的把改善生活放在心上了,不再是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而是开始有了具体的想法。
“当家的能这么想,我很高兴。”清竹柔声说道,“不过,后山虽然不算危险,但也得小心些。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要么,我跟你一起去?”
石柏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你身子骨弱,山路不好走,万一磕着碰着咋办?再说了,家里也离不开你。你放心,我心里有数,绝不往深了去,就在外围转转,早点去早点回。”
清竹想了想,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只是叮嘱道:“那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带上柴刀,遇到野兽早点躲开。还有,采山货也得认清楚,别采了有毒的回来。”
“哎!我知道!”石柏川见媳妇支持自己,心里乐开了花,拍着胸脯保证,“我明天就去找张大叔问问,哪些山货能采,哪些时候有。张大叔是老猎户,他肯定懂!”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石柏川就揣了两个清竹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去了张大叔家。张大叔是村里经验最丰富的猎户,对后山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对于石柏川想学采山货、改善打猎技巧的想法,张大叔很是支持。
“年轻人有这份心就好!”张大叔呷了口旱烟,慢悠悠地说,“靠山吃山,只要勤快,肯动脑子,后山是不会亏待咱的。打猎嘛,讲究眼疾手快,还要有耐心,辨踪识迹也很重要,回头我教你几招。至于山货,现在这个时节,雨后的蘑菇、木耳正多,还有金银花、蒲公英这些草药也能采了。到了秋天,野栗子、山楂、柿子,那更是多的是。”
石柏川听得认真,把张大叔说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还借了张大叔一本破旧的、画着各种草药和野菜图样的册子回来。
从那以后,石柏川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但也更加充实。
白天,他依旧是那个勤劳的庄稼汉,在地里辛勤劳作,把自家的几亩薄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傍晚或者清晨,只要天气允许,他就背上背篓,带上柴刀、弓箭和捕兽夹,去后山“寻宝”。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冒冒失失,而是先仔细观察地形,辨认足迹,学着张大叔教的方法,在合适的地方下夹子,隐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