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在香江,也有医生提议手术,却总被杨顺平以生命安全为由婉拒。
他的选择简单而坚定:宁可守护着一个活着的希望,也不愿冒生命消逝的风险。
江琳郑重提醒杨顺平:“请您慎重考虑,我的建议基于专业角度,仅此而已。”
杨顺平陷入了迟疑,刚才的决定似乎耗尽了他的勇气。
听见江琳的再次提醒,他的心中再次掀起波澜。
“那么,既然今天他有所动静,是否意味着苏醒有望?若不手术,也有可能自然醒来吧?”声音渐弱,他知道这不过是自我安慰。
江琳轻轻摇头,“的确有多年昏迷病人意外苏醒的案例,只是概率极低。”
对此,杨顺平无奈地摇头,“好运怎会轻易降临到我们头上?”
况且,我们的命运似乎总是布满了乌云,若非如此,我又怎会遭遇贬谪,你父亲怎么会生那样的车祸,以及你的奶奶的……”
杨顺平的声音渐弱,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江琳轻轻上前,臂膀环住他的背脊,传递着无声的慰藉与支持。
此刻,江琳在心底暗自责备自己的冷漠,她竟能冷静地提议让杨振华接受那风险重重的脑部手术,竟没有太多的犹豫。
她疑惑,是否因为自己对杨振华并无深厚的情感,才无法像杨顺平那样深陷焦虑、恐惧与迷茫之中。
但她也明白,未曾拥有,何谈在意?
杨顺平心中闪过一个决定,他用力紧握江琳的手,坚定地说:“我们就在这儿做手术,哪儿也不去。如果,如果真的……”
他的话未完,声音已哽咽。江琳迅插话,试图驱散这份沉重:“手术还没开始,别这样消极。”
杨顺平轻轻摇头,缓缓道:“有所准备总归是好的。万一,你父亲就此……至少他能落叶归根。”
说罢,他现内心的负担似乎略有减轻,长久以来的坚持,仿佛在这场未知的手术面前,即将迎来最终的裁决,无论生死,对杨振华,亦或是他们,都将是一种解脱。
“如果命中注定,至少以这种方式离去也不错,我能为他送终,这样一来,我的心也就放下了。”杨顺平觉得,万一结果不理想,至少能亲自为爱子料理后事,对小儿子振兴也是一种释放,不再受牵挂所累。
江琳心中一阵紧缩,担心杨顺平的想法太过消极,一个人若无牵无挂,很容易放弃希望。
她迅抓住杨顺平的手腕,仔细诊脉。
结果不出所料,杨顺平的身体的状况堪忧,多年的愁绪与实际的疾病让他遍体鳞伤,体质虚弱至极。
“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就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像现在这样,即使他,他能够醒来,你又能陪他多久?”江琳的话语沉重,充满了不满与忧虑。
毕竟,杨家经济宽裕,杨振兴在香江的生意兴隆,足以承担长期医疗的费用,从他不时带来的昂贵补品和丰富食材便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优渥的条件,杨顺平却让自己的健康恶化至此,这让她感到非常气愤。
“入口之食,应得其七分滋养之道。”她提醒,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关切与期望。
江琳温和而坚定地对杨顺平建议道:“那些富有营养的食物,可得好好享用,无论是醇厚的奶制品,还是鲜美的肉类海鲜,都要均衡摄入哦。”
她深知中医养生之道在于食补,若想体质强健,先餐桌上的学问不可忽视,同时辅以规律的运动。
而杨顺平日常的行走往返医院,无疑是一份不错的锻炼,他偏爱步行,少乘车,这份坚持令人赞赏。
然而,他在饮食上却显得颇为挑剔,甚至比厉辉武更甚,这不得不让江琳担忧。
“从今往后,咱们可不能太过挑食,你的口味比辉辉还精细呢。”
江琳直言不讳,话语间带着一丝长辈的责备。
杨顺平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被与一个孩童比较,特别是他还落在下风,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并非什么光彩之事。
即便对方是他疼爱的重孙,内心依旧不是滋味,但他亦不敢反驳江琳,毕竟此刻的她显得格外严肃。
心中却暗自欣喜,江琳的指责背后,是对他的深切关怀,这份难得的温情让他心头一暖。
江琳捕捉到杨顺平嘴角不易察觉的笑意,于是话锋一转,温柔地挽住他的手臂说道:“爷爷,您刚才的话,有些片面了。”
杨顺平享受着这份亲密,神情缓和,好奇地询问:“哪句话有问题呢?”
江琳直截了当地回答:“您说只有一件事挂在心上,其实,您并不是也只有一个需要关心的人。”
“你是提到小叔杨振兴吗?”杨顺平不明所以,疑惑地问。
江琳轻轻点头,“是的。”
面对杨顺平的不解,她语带深意地说:“这些年来,您的关注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是时候也给予小叔一些关怀了。他独自支撑家庭这么多年,实属不易,也应该多给予他一些温暖。”
杨顺平不解地反问:“为何要特别关心?他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
江琳轻轻蹙眉,身为家长,她对这种偏爱深感不妥,孩子应当平等对待,杨顺平在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照太过不平衡了。
“杨振华和杨振兴都是您的孩子,回想一下,这些年您的做法是否公平?小叔也同样需要您的关心。”江琳的话语里满是劝导。
杨顺平并非不懂这道理,只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他认为照顾好孩子的基本需求就是关心。
杨振兴早已长大成人,而杨振华因病卧床,更显脆弱,自然成为他重心所在。
江琳轻叹,时代变迁,孩子的成长不再仅限于物质供给,更多的是心灵层面的关注,“如今,孩子们的心理的需求同样重要,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喂饱穿暖的阶段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城市的孩童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滋养,这也促使家长们意识到,新时代的育儿观念已从仅仅满足温饱转变为注重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