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植母妃韩氏,出身高丽,是朱元璋平定江南时,从掖庭纳入后宫,并无深厚背景。
如此,就算朱植去辽东就藩,也不会与世家大族有所牵扯,行事终究以皇家利益为根本。这般安排,既达制衡之目的,又免了外戚势力做大的隐患,可谓一举多得。
次日早朝,金銮殿上群臣齐聚。
朱元璋端坐龙椅,缓缓开口道:“朕意已决,先封朱植为辽王。”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泛起一阵涟漪。
旋即,有大臣出列,躬身拱手,面露忧色道:“陛下,朱植殿下年纪尚幼,辽东乃我大明举足轻重之重镇,关乎国之安危、民生兴衰。如此大事,还望陛下慎重啊!”
此大臣所言有理有据,引得不少朝臣纷纷点头附和。
毕竟,辽东不仅富甲一方,且地处边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让年幼的朱植就藩辽东,众人难免担忧其难以担当重任,恐生变故。
一时间,朝堂气氛凝重起来,众人皆将目光投向朱元璋,静候他的回应。
朝堂之上,针对朱元璋提出先封朱植为辽王一事,部分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
一位大臣恭敬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左传》有云,‘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皇家宗室理应担当重任,拱卫江山。朱植殿下虽年幼,但血脉尊贵,辽东重地由宗室镇守,方为长远之计。”
又有大臣紧接着上前附和:“陛下,昔年周公旦辅政,分封诸侯,以藩屏周,成就成康之治。今朱植殿下若封于辽东,必能效仿先贤,使我大明边疆稳固。且幼年封王,更可早早培养其治国安邦之才,待殿下长成,辽东之事自可游刃有余。”
这些支持的大臣,引经据典,意在表明提前封朱植为辽王,不仅符合古训,更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期望能说服众人,让朱元璋的旨意得以顺利施行。
那些不同意朱植去辽东就藩的大臣,心里头各有算计,无非是想日后寻机慢慢谋取辽东的利益。
在他们看来,朱植年幼,自己或可趁机在辽东事务上插手捞取好处。
而同意朱植就藩辽东的大臣,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们瞧出朱植背后并无士族撑腰,此时站出来为朱植说话,算是卖个人情。
他们想着,日后朱植若在辽东站稳脚跟,多少能给自己些回报。
毕竟,与手握重兵、根基深厚的常孤雏死磕硬碰,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倒不如支持朱植,为自己留条后路,万一朱植成了事,也能跟着沾些光。
如此,朝堂之上因这辽东封王一事,大臣们各怀心思,争执不下。
常孤雏再厉害,终究不过是个臣子,哪能一直盘踞在辽东。
过些时日,朝廷必定会将他调回中枢。
到那时,辽东的位子就空出来了。
这辽东之地,富庶且重要,谁不想在那安插自己人。
为了以后这个空位,大臣们都想着早早布局,抢得先机,好把自己的心腹送进去。
毕竟一旦能掌控辽东,那好处可多了去了,所以大伙都在暗中较劲,早早谋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