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如同凝固的时光,呈现出一种极其温润、内蕴光华的乳白色,
仿佛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将古老的森林精华压缩成了这般模样。
它既有木质的温润纹理与亲和感,又有玉石的坚硬、冰凉与永恒性。
触手生凉,却又能在掌心慢慢焐出一点温度。
正如那神明给他的感觉——遥远清冷,却又因他的追寻而显露出一丝微弱的回应。
“生命……化为不朽……”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这就是你……跨越时间长河,从存在走向湮灭,却又以另一种形态永恒存在的证明……”
他不再有任何犹豫。
这种介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同时凝聚了生命记忆与永恒形态的树化玉,就是“越”的最佳载体。
主体材料选定,如同定下了神像的肉身。
接下来,便是灵魂的窗户——眼睛。
他再次投入了寻找。
黑曜石:深邃,有“龙晶”之称,内部仿佛蕴藏着无边的黑暗与力量,
但过于纯粹的黑,缺少了神性眼眸中应有的层次与灵光。
水晶:通透,能折射光线,显得空灵,但过于清澈,缺乏那份沉淀了无数岁月的深邃感。
墨玉:色泽沉静,质地油润,比黑曜石更内敛,比水晶更厚重。
它在光线下并非死黑,而是透出一种深沉的、如同子夜天空般的墨绿色或玄青色光泽,内部仿佛有极细微的、星云般的天然絮状结构。
秦晔将一小块上等的墨玉原石放在掌心,对着灯光细细观察。
那深邃的色泽中,仿佛真的有点点微光在闪烁,如同藏纳了破碎的星辰。
就是它了!
这墨玉的深邃与内蕴的微光,完美复现了他梦中那双眼睛给人的感觉——平静之下,是旋落的星辰与寂灭的火焰。
人偶的形象在秦晔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他需要找到一块足以承载神只形貌的、不朽的“肉身”。
之前所有收集的样本,在“等身大小”这个苛刻的条件面前,都显得小家子气。
无论是从体积、质感还是象征意义上,都难以胜任。
秦晔动用了所有的人脉与资源,在收藏家圈子、地质学界和特殊材料市场里搜寻。
他需要一块巨料,一块经历了亿万年时光浓缩,却依然保持着树木原始轮廓与精神的——树化玉。
这个过程耗费了数月,当他几乎要放弃,考虑用拼接技术时,一条来自边陲小镇的消息抓住了他。
一位老收藏家的祖宅中,封存着一块祖辈传下的、未曾切割的巨型树化玉原石。
当覆盖的篷布被掀开时,连见多识广的秦晔也屏住了呼吸。
那并非规整的玉料,它几乎完整保留了一棵古树倒下时的姿态,长约两米,最粗处需两人合抱。
表皮是粗糙的、带着岁月磨砺痕迹的石化树皮,但断裂面和几个被小心打磨出的窗口,则露出了内部惊心动魄的美
——那是一种接近象牙色的、极其细腻的玉化质地,温润的光泽从内部透出,
清晰的年轮纹理如同大地的指纹,一圈圈记录着早已失落的远古春秋。
它沉重、冰凉,静静躺在那里,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将生命淬炼为永恒的岁月。
就是它了。
没有第二选择。
秦晔几乎耗尽了此前所有人偶作品积累的财富,才将这块堪称镇馆之宝的树化玉请回了他的工作室。
它被安放在特制的支架上,占据了工作室的中心位置,整个空间都因它的存在而弥漫开一种古老的、肃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