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53章 立人达人 仁道的实践路径(第1页)

第153章 立人达人 仁道的实践路径(第1页)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暮春的曲阜,杏坛下的弟子们围坐成圈,柳絮飘落在子贡的竹简上。这位以言语闻名的弟子忽然起身,捧着记录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简牍问道:“夫子,若有人能广泛施惠百姓,救助众人,算得上仁吗?”孔子放下手中的《诗》,目光掠过远处耕作的农夫,那农夫正弯腰扶起一株被风吹倒的禾苗,动作轻柔如对孩童。孔子缓缓答道:“这何止是仁,简直是圣啊!尧舜尚且难以做到。所谓仁,是自己想立足也要让别人立足,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践行仁的方法。”这段对话如同一粒种子,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长为参天大树——它区分了仁与圣的境界,指明了“能近取譬”的实践路径,让看似高远的仁道变得触手可及。

一、博施济众:子贡命题中的仁之极致

子贡提出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非凭空构想,而是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回应。当时的鲁国“三桓专权”,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公室土地,百姓“老幼转乎沟壑”,《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正是对这种剥削的控诉;齐国“田氏代齐”前夜,“民三其力,二入于公”,田成子却“大斗出贷,小斗收”,以小恩小惠收买民心;晋国“六卿专政”,赋税繁重到“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这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博施济众”成为底层百姓的迫切渴望,也成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博施”的“博”,意味着范围之广,非一人一户的小恩小惠;“济众”的“济”,指向效果之实,不仅是物质救助,更包括精神安顿。《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涂山氏生下启,他仅在家门外听了三声婴儿啼哭便转身离去,最终“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注之江”,使“万民乃定,万国为治”,是“博施济众”的远古典范;商汤“桑林祷雨”,以自身为牺牲,“翦其,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墨子?兼爱下》记载“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展现了统治者与民同苦的担当。子贡或许正是看到这些典故,才将“博施济众”视为仁的最高表现。

但“博施济众”的实现面临三重困境:其一,资源有限性。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一夫百亩”的产出仅够温饱,《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广泛施惠缺乏物质基础;其二,权力约束性。诸侯大夫多“厚自封殖”,如季孙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记载冉有“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怒斥“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其三,效果复杂性。单纯的物质救助可能滋生依赖,如《管子?侈靡》所言“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反而扰乱社会秩序。这些困境,使“博施济众”成为难以企及的理想。

子贡的提问,暗含着对“仁”的量化理解——似乎施惠越多,仁德越厚。这种认知在当代仍有市场,如将慈善捐款数额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某明星捐赠一亿元便被赞为“大仁”,而社区志愿者十年如一日的服务却被忽视。但孔子的回应,正是要纠正这种片面理解:仁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遵循“己欲立而立人”的根本原则。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而非单纯的物质给予。

二、何事于仁:圣与仁的境界分野

孔子将“博施济众”提升至“圣”的境界,绝非否定其价值,而是明确圣与仁的层次差异。“圣”在甲骨文中作“耳”形,意为“通达事理”,《说文解字》“圣,通也”,后引申为“凡入圣”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圣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外在功业,仁是“己欲立而立人”的内在德性;圣是尧舜级别的理想状态,仁是每个人可践行的日常修为。

尧舜“犹病诸”的感叹,揭示了圣境的难以企及。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却仍“忧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尧典》记载他“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鲧,尧虽知鲧“方命圮族”,仍“试可乃已”,最终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尧不得不另寻贤才;舜帝“举八元八恺,去四凶”,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四凶“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却因“子商均不肖”而禅位于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始终存有遗憾。这种“病诸”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圣人对“博施济众”的极致追求——正如《中庸》所言“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越是接近圣境,越能察觉自身不足。

仁与圣的区别,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主体不同。圣是少数统治者的功业,如尧舜禹汤;仁是所有人的德性,“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践行仁道,如《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其二,路径不同。圣需借助权力资源,如“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通过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仁可通过个人行动,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通过家庭伦理践行仁道。其三,目标不同。圣追求天下太平,如“尧以天下与舜”,实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仁追求人际和谐,如“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分野,打破了“仁是遥不可及的圣境”的误解。子路问“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答“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强调仁的践行完全取决于自身。正如《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仁是“尽性”的功夫,圣是“至命”的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当代社会常将“圣人”标签贴在道德模范身上,如称特蕾莎修女为“圣人”,却忽视了她“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仁行——她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垂死病人擦洗身体,为饥饿者提供食物,这些“能近取譬”的行动,正是“仁”的体现。孔子的智慧在于:不否定圣境的崇高,更强调仁行的可行,让普通人在“能近取譬”中找到道德方向。

三、己欲立而立人:仁道的核心要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立”指安身立命,如“三十而立”的事业根基,《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建立起稳固的道德与事业基础;“达”指通达顺遂,如“邦有道,不废”的境遇顺遂,《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己欲立”与“立人”、“己欲达”与“达人”,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成全——正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个体的“立”与“达”,只有在群体的“立”与“达”中才能实现。

春秋时期的晏子,践行“立人达人”的典范。他身为齐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却“散千金之财,分衣食之具”救助宗族;见越石父贤而在缧绁,“解左骖赎之,载归”,待之以礼。越石父事后要求绝交,说“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道歉后“延入为上客”,这种相互尊重,正是“立人”的真谛——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承认对方的人格尊严。

孔子本人的经历,是“己欲达而达人”的生动注脚。他周游列国时,“所至必闻其政”,并非为个人富贵,而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希望恢复周礼的和谐秩序;见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赞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认可其在不同境遇下的通达;教导弟子“学而优则仕”,是希望他们“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达”不是个人显达,而是“博施于民”的能力提升——正如《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使子贡“之齐,籴于吴”,子贡利用齐鲁吴三国的物价差异,通过“贱买贵卖”的商贸活动,既赚取利润缓解鲁国饥荒,又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既实现个人才能(达),又救助百姓(达人)。

“立人达人”的核心是“同理心”——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不是怜悯,而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当代心理学中的“共情能力”,与这种思想高度契合——如神经科学现,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在观察他人痛苦时产生类似反应,当我们看到他人受伤,自己的大脑运动皮层也会出现激活,这正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生物学基础。

四、能近取譬:仁道的实践方法

“能近取譬”是“立人达人”的具体路径,意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身为喻”。“近”指空间上的切近,如家人、邻里;“譬”指方法上的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法使仁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中庸》所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家庭是“能近取譬”的起点。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己欲立而立父母”,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礼记?内则》详细规定了侍奉父母的细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席,晚上安顿父母休息,早上向父母请安;“弟”是“己欲达而达兄弟”,如“兄弟怡怡”(《论语?子路》),《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强调兄弟和睦的重要性。周文王“孝友于兄弟”,《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因其能“近取譬”于家庭,故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将仁道扩展至天下。

邻里关系是“能近取譬”的延伸。《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紧接着孔子便以“己欲立而立人”回应,暗示博施济众需从邻里互助开始。春秋时期的“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正是强调居住环境中的仁行——如“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孔子为去世的朋友料理后事,亲自安排棺椁、祭奠仪式,《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即使对方行为不当,仍保持对逝者的尊重,便是邻里仁行的范例。

职业场域是“能近取譬”的拓展。《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孔子并非轻视农圃,而是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在各自职业中践行仁道:农夫“不违农时”是对自然的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对技艺的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工匠的精益求精;士人“敬其事而后其食”是对职责的仁,《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伦理,正是“立人达人”在工作中的体现。

孔子的“能近取譬”,反对“远求而近弃”的虚伪。《论语?阳货》批评“乡愿,德之贼也”,正是因为乡愿“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对远方的苦难慷慨陈词,却忽视身边的责任。如《孟子?离娄下》记载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对外吹嘘与富贵者交往,“必餍酒肉而后反”,实则“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不能近取譬”的伪善,与仁道背道而驰。

五、孔门弟子的仁行实践

孔门弟子中,颜回以“安贫立人”践行仁道。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论语?为政》),在贫困中仍帮助同学解惑,子夏问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颜回以“绘事后素”点拨,使子夏领悟“礼后乎”;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颜回“采薪”归来,见子路、子贡抱怨,便与孔子“弦歌不辍”,《孔子家语?在厄》记载“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稳定众人情绪。颜回的“立人”,不依赖物质,而通过精神鼓励,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能近取譬”于自身处境的坚韧,使他成为“仁”的典范。

子贡以“经商达人”诠释仁道。他“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史记?货殖列传》),“废着”即“贱买贵卖”,通过观察市场波动获利,经商致富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却始终“忆昔当年存二老,至今歌颂满江湖”——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谂,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解救被困的孔子和弟子。子贡的“达人”,通过商业活动创造价值,既实现自身通达(己达),又帮助他人脱困(达人),展现了“立人达人”的多样性。

子路以“勇武立人”践行仁道。他“性鄙,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为官时,“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他治理蒲邑,“三月而孔子往观之”,见“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孔子家语?辩政》记载“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见由之为政,而未见其细也。敢问何行而可?’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既“平治百姓”(立人),又“保障一方安宁”(达人),最终在“蒯聩之乱”中“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以生命践行“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仁道。

冉有以“政事达人”展现仁道。他为季氏宰时,“赋粟千钟”(《论语?先进》),却反对季氏“旅于泰山”的僭越行为,《论语?八佾》记载“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齐鲁“夹谷之会”中,协助孔子挫败齐国的阴谋,“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传?定公十年》),“归而增其赋”,将增加的赋税用于改善民生,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冉有的“达人”,通过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变革,比单纯的物质施惠更具长远效果,体现了“立人达人”的制度性价值。

六、历史长河中的仁道演进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立人达人”展为“仁政”思想。他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中的“能近取譬”扩展至国家治理;提出“制民之产”,确保“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使“立人”有了物质基础;主张“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达人”。孟子的贡献,在于将“仁”从个人德性升华为治国理念,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汉代的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诠释“立人达人”。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爱人”的主动性;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记载“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通过限制土地兼并践行“达人”。他还提出“三纲五常”,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范人际关系,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达人”的道德准则,使“仁”与封建制度结合,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唐代的白居易,以“文章达人”践行仁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秦中吟?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揭露权贵的奢靡与百姓的苦难;在杭州刺史任上,“筑堤扞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新唐书?白居易传》),这条堤后来被称为“白公堤”,既以文章唤醒世人(达人),又以政绩造福百姓(立人),展现了“立人达人”的文化路径。他在《策林》中提出“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问题,主张“平均其地,均其食”,将“立人达人”的思想融入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

宋代的范仲淹,以“忧乐达人”诠释仁道。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改革官员考核制度,抑制恩荫特权,完善科举取士,试图通过改革实现“立人”;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保护沿海百姓免受潮灾;知苏州时,“浚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范仲淹的“达人”,越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将“立人达人”提升至“先忧后乐”的精神境界。

明代的王阳明,以“心学立人”展仁道。他提出“致良知”,认为“仁是心之本体”(《传习录》),“心外无物”,“立人达人”源于内心的良知;推行“南赣乡约”,规定“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约长,次者为约副,又次者为约正、约史、知约、约赞”,每月朔望聚会,“彰善纠过”,通过民间自治实现“立人达人”;平定宁王之乱后,“恤其民,罢不急之征”,《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帝时已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卒数万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面对朝廷的猜忌,仍坚持“抚其民人,绥其地方”,使“江右民始复业”。王阳明的贡献,在于将“仁”内化为“心即理”的自觉,使“能近取譬”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传习录》)。

七、仁道的当代形态:从个人到社会

在慈善公益领域,“立人达人”表现为“赋能式救助”。传统慈善多为“输血式”捐赠,如放救济粮款,《礼记?王制》“年不顺成,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的延续;现代公益则强调“造血式”赋能,如“免费午餐”项目不仅提供mea1s,更培训当地厨师,改善学校厨房设施(立人),该项目自2o11年启动至2o23年,累计为过7ooo所学校的3oo万学生提供午餐,同时培训厨师5ooo余人,升级厨房设备2万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己达),使更多乡村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达人),2o23年该计划覆盖全国22个省份,培训教师1o万人次,受益学生过5oo万。这种转变,正是对“己欲立而立人”的当代诠释——帮助他人建立可持续展的能力,而非单纯满足一时之需。

在企业责任领域,“立人达人”体现为“共享价值”理念。传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独达),如19世纪的工厂主压榨工人;现代企业则注重“员工成长、环境友好、社区展”,如华为“以奋斗者为本”,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展机会(立人),“华为大学”每年培训员工过1o万人次,覆盖技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达人),其5g技术帮助全球17o多个国家提升通信水平;福耀玻璃“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既实现企业愿景(己立),又带动上下游产业展(立人),在全球建立43个生产基地,创造就业岗位过3万个,带动玻璃原材料、加工设备等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过1oo亿元。这种“企业即仁体”的实践,证明“立人达人”可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

在教育领域,“立人达人”表现为“全人教育”。传统教育侧重知识传授(独达),如科举制下的死记硬背;现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如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理念,鼓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己立),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立人),2o23年清华学生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达5oo余个,覆盖全国3o个省份;乡村振兴研究院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己达),助力乡村展(达人),该研究院自2o17年成立以来,培养硕士、博士过1ooo人,其中8o%以上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治理等工作。这种教育观,将“能近取譬”于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践行了“立人达人”的真谛。

在国际关系中,“立人达人”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国际关系强调零和博弈(独达),如殖民时期的掠夺;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如“一带一路”倡议,既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己达),又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达人),截至2o23年,“一带一路”项目累计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拉动近万亿美元经济增长,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过3ooo公里;“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既保障中国人民健康(己立),又援助其他国家(立人),中国向12o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过22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正是“立人达人”在国际舞台的体现。

八、仁道的永恒价值:从圣境到日常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仍在叩问着每个时代的人们:仁是否必须惊天动地?答案是否定的。“博施济众”的圣境固然崇高,但“己欲立而立人”的日常仁行更为根本。正如《周易?系辞》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道不在远方的圣坛,而在身边的琐事——为父母端一杯水(立亲),帮同事解一个难题(立人),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达人),这些“能近取譬”的行动,共同构成了仁道的洪流。

历史上的圣人明君,如尧舜禹汤,其伟大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始终朝着“博施济众”的方向努力;现实中的普通人,如志愿者、教师、医生,其可敬不在于功绩显赫,而在于践行“立人达人”的日常坚持。这种“圣”与“仁”的辩证,提醒我们:不否定崇高,更重视基础;不忽视理想,更强调行动。

在物质丰裕的当代,“博施济众”的物质条件已初步具备,但“立人达人”的精神内核仍需坚守。警惕“慈善作秀”的虚伪(如摆拍捐赠照片),某明星在捐赠现场安排十余名摄影师拍摄,却仅捐赠价值1o万元的物资;反对“道德绑架”的偏执(如逼捐),2o21年河南暴雨期间,部分网民逼迫企业捐款,甚至攻击捐款较少的公司;倡导“真诚利他”的朴素(如匿名帮助),杭州“顺其自然”连续25年匿名捐款,累计过15oo万元,却从未露面。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仁的价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真正“欲立人”“欲达人”。

“立人达人”的终极意义,在于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当每个人都能“立”(安身立命),都能“达”(实现价值),“博施济众”的圣境便会自然呈现——它不是少数人的功绩,而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或许就是孔子的深意:仁道的终点是圣境,而起点永远在脚下;实现的路径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能近取譬”的当下行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