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鲁定公十三年的秋天,曲阜的雨一连下了半月。孔府的屋檐下,弟子们围着正在校勘竹简的孔子,忽然有人提起卫国的政事。冉雍刚把捆竹简的麻绳解开,就听见夫子的声音从烛影里传来:“雍也可使南面。”这句话像一粒火星落在干燥的柴草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燃成不灭的光。?
一、犁牛之子的青铜印?
在山东菏泽的冉雍故里,有座明代重建的“先贤冉子祠”。祠堂前的石碑上刻着“犁牛之子骍且角”,这是《论语?雍也》里孔子评价冉雍的话。考古队员曾在祠堂附近现过一枚战国时期的铜印,印文模糊难辨,却让人想起冉雍的出身——他父亲是位地位低微的“贱人”,在那个看重血统的年代,这样的出身如同青铜在矿砂里,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显露光华。?
1956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简中,有篇《申徒狄》记载着春秋时期的选贤标准:“不别贵贱,唯贤是举。”这与孔子评价冉雍的态度遥相呼应。简文中描述的理想官员形象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敏于行而讷于言”,恰好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冉雍字仲弓,性仁厚,沉默寡言”的记载相合。可见在孔子眼中,“南面”所需的并非高贵血统,而是内在的德才。?
曲阜孔庙的彝器库里,保存着一件汉代的“冉雍鼎”。鼎腹的铭文记载着他在季氏家做家臣时的事迹:“仲弓治邑,三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时的季氏专权,家臣往往借机谋私,冉雍却能“正身率下,不私其利”。《孔子家语》里说,他处理政务时“举贤才,平徭役,百姓悦服”,这些都印证了孔子“可使南面”的判断并非空言。?
在山西侯马的晋国遗址,出土过一批春秋晚期的盟书,其中提到“为政者当如冉雍,内修德政,外服诸侯”。这些由卿大夫们写下的誓言,说明冉雍的治理才能在当时就已广为人知。盟书的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些手握权柄者对贤能的渴望,也让人理解为何孔子会对这个出身寒微的弟子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二、南面之术的竹简密码?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里,有“君子南面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记载。这让我们想起冉雍在《论语》中仅有的几次言,都是关于“仁政”的核心主张。他曾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子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段对话揭示了“南面”者需具备的智慧——既要心怀仁爱,又要明辨是非。?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详细列举了官员的行为准则:“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这些条文与冉雍的治理理念惊人地相似。据《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冉雍在卫国为官时,“见狱讼,必察其情,不苛不纵”,这种审慎的态度正是“南面之术”的精髓。秦简中“审当赏罚”的记载,或许就源于冉雍这样的先行者积累的治政经验。?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论语》竹简中,“雍也可使南面”这句话的“南”字写作“??”,像一个人坐在堂前听取政事。考古学家现,这枚竹简的书写年代距冉雍生活的时代不过百年,可见其事迹在汉初仍广为流传。竹简旁还附有一篇《冉子政论》,其中提到“为政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与《论语?为政》中孔子的话一脉相承,或许是冉雍对夫子思想的继承与展。?
三、陋巷里的治世蓝图?
冉雍的故里菏泽,在春秋时期属曹国。当地出土的战国陶片中,有不少刻着“务耕桑,薄赋敛”的字样,这可能是冉雍治政理念的实物见证。《孔丛子》记载,冉雍曾对孔子说:“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种“为政在人”的思想,强调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是治理的根基。?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象征权力的玉圭,上面刻着“正德,利用,厚生”六个字。这与冉雍主张的“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冉雍在卫国推行的“什一税”制度,即“民耕百亩,输十亩于公”,既保证了国家收入,又不使百姓过于困苦,这种平衡之道正是“厚生”思想的体现。当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耕织图”描绘百姓劳作的场景,或许就是对冉雍治下太平景象的追忆。?
山东邹城的孟庙中,保存着一块元代石碑,上面刻着“冉雍治卫,孔子称之,孟子述之”。孟子曾多次引用冉雍的治政言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冉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主张一脉相承。石碑旁的《冉子祠堂记》记载,冉雍在治理中特别注重教育,“设庠序,教民礼义”,这种“教化先行”的理念,成为后世“南面”者的重要借鉴。?
四、历史长河中的南面者?
西汉的萧何,在秦末战乱后“约法三章”,与民休息,其治政风格深得冉雍“宽惠”之旨。《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种俭朴作风与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品格如出一辙。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保留了秦法中合理的部分,去除了苛酷条文,这种“择善而从”的智慧,与冉雍“审当赏罚”的理念异曲同工。?
唐代的魏徵,以直言敢谏着称,他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思疏”,强调“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与冉雍“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一脉相承。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问魏徵:“何为明君暗君?”魏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种“兼听则明”的主张,与冉雍处理政务时“察其情,听其言”的做法遥相呼应。?
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冉雍的仁政理念一脉相承。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这些措施与冉雍“举贤才”的主张不谋而合。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在邓州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百姓赖之”,其务实作风与冉雍“敏于行”的特点极为相似。?
五、青铜鼎上的治道传承?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刻着周王对克的训诫:“克,昔余既令汝出入朕命,今余唯申就乃令,赐汝叔巿、参册、?衡,赐汝田于野,赐汝田于渒,赐汝田于康,赐汝田于匽,赐汝田于原,赐汝田于寒山,赐汝井家?田于畯,以厥臣妾,赐汝井人奔于粮。”这段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对臣子的赏赐与期许,其中“出入朕命”的职责,与“南面”者的使命相通。冉雍作为孔子眼中能“使南面”的人才,其职责与西周的“卿士”有相似之处,都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大克鼎铭文中强调“敬慎乃身,克奔走,畏天威,嗣守文武令”,这种对自身修养和职责的重视,与冉雍“修身以道”的理念一致。冉雍在卫国为官时,“不阿权贵,不徇私情”,正是对这种“敬慎”精神的践行。青铜鼎作为“重器”,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南面”者所承载的,正是这种沉甸甸的责任。?
六、竹简中的治政细节?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录了基层官吏的日常工作:“正月丁亥,丞吉下少史,令史,啬夫,各循行部,察计簿,毋有稽留,毋敢为奸。”这些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南面”者治理的末梢。冉雍在卫国治理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城邑,他“见狱讼必察其情”的认真,正是对这些日常政务的负责。?
汉简中还有“民有冤,得诣府自言”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申诉制度。这与冉雍主张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理想相呼应。虽然“无讼”难以完全实现,但这种追求公正、化解矛盾的努力,是“南面”者应有的担当。冉雍的治理,正是从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实践入手,一步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七、书画里的南面气象?
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画中虽只一方小屋、几竿修竹,却透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从容。这种境界与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品格相似,都体现了内心的安定与坚守。“南面”者未必需要奢华的宫殿,正如冉雍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推行仁政,真正的治理境界在于内心的仁与智。?
明代画家仇英的《孔子圣迹图》中,有一幅“冉雍仕卫”的场景:冉雍身着官服,坐在堂前,面前跪着申诉的百姓,他神情严肃却目光温和。这幅画生动再现了冉雍“宽惠爱民”的治政风格。画中堂屋的匾额写着“明德堂”,正是对冉雍“修道以仁”理念的诠释。?
八、民间记忆中的冉雍?
在菏泽冉雍故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当地老人讲,冉雍在卫国为官时,曾遇到一起兄弟争产的案子,他没有立刻判决,而是让兄弟俩互换财产居住一个月。一个月后,哥哥主动让出了大部分财产,弟弟也羞愧不已,案子不判而解。这个传说虽无史料记载,却体现了百姓对冉雍“以德化人”的认可。?
当地还有“冉子井”的遗迹,相传是冉雍为解决百姓饮水困难而开凿。井旁的石碑上刻着“甘洌如仁”,这四个字道出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冉雍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关怀,这种“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南面”者最珍贵的品质。?
九、典籍里的南面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视为儒家治政的核心思想。冉雍的“可使南面”,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种“允执厥中”的智慧。在处理政务时,他既不苛酷,也不放纵,而是寻求最恰当的平衡点,这种中庸之道是治理的关键。?
《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链条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冉雍“修身以道”,通过自身的修养为治理打下基础,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践行。“南面”者先要“正心”,才能“治国”,冉雍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十、古今对话中的南面启示?
在当代社会,“南面”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官职,而是指各种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冉雍的品质和智慧,对今天的领导者仍有重要启示。?
先是“修身”。冉雍注重自身修养,“不阿权贵,不徇私情”,今天的领导者也应注重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其次是“仁政”。冉雍“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今天的治理也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再次是“明辨”。冉雍“可欺也,不可罔也”,今天的领导者也应具备辨别是非、洞察真相的能力。最后是“务实”。冉雍“敏于行”,注重具体政务的处理,今天的治理也应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
从冉雍的时代到今天,社会生了巨大变化,但“南面”者所需的核心品质——仁、智、勇、廉,却从未改变。孔子那句“雍也可使南面”的评价,不仅是对冉雍个人的肯定,更是为后世的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标杆。?
十一、冉雍之后的南面传承?
冉雍的思想通过他的弟子和《论语》等典籍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继承并展了他的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南面”者的责任推向了新的高度。?
荀子则强调“礼法并施”,他在《王制》中说:“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这种既重礼又重法的思想,与冉雍“审当赏罚”的理念相辅相成,丰富了“南面”之术的内涵。?
后世的政治家们,无论是汉代的文景二帝,还是唐代的贞观之治,抑或是宋代的仁宗盛治,都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冉雍的治政理念,实现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十二、器物中的南面隐喻?
除了青铜鼎和玉圭,古代还有许多器物象征着“南面”的权力与责任。比如象征诚信的“圭璋”,《礼记?郊特牲》中说“圭璋特,义也”,冉雍“忠信”的品质,正是“圭璋”所象征的美德。又如象征秩序的“律管”,《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冉雍“审当赏罚”的治理,正是对这种秩序的维护。?
这些器物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对“南面”者的提醒: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更要坚守道德与法度。冉雍能被孔子认为“可使南面”,正是因为他具备了与这些器物所象征的美德相匹配的品质。?
十三、地域文化中的南面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