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老者,正在用瘦竹竿驱鸟。
老者,便是这草庐的主人。
老者叫潘音,新昌人氏。
幼年饱读诗书,却以伯夷、叔齐为偶像。
宋朝灭亡,仍然坚守以前的志向。
教他程朱理学的师父吴澄,去元朝做了官。
他和师父决裂,便跑到了这南洲山。
建了茅庐,开了田地,学陶渊明过起了隐居生活。
对于读书人,大元朝还是很宽容的。
至少没有强拆违建,也没有没收耕田。
更没有逼潘音去做官,胁迫他改变心中的志向。
只是,在午夜梦回的时候。
潘音才会现,心中隐隐的痛。
故国回望,一切都成了错觉。
忍不住的眼泪,在风中断了线。(完)
5。普颜不花:断头也不投降的状元
在元朝,政府沿用尊卑的规定,把人分为四等。
其中,色目人属于第二等,也算是中上阶层。
而色目人,大部分来自于中亚和西域。
他们的肤色、长相,和汉人不同。
当时,他们帮助蒙古人打天下。
不仅出钱,还出力,深受蒙古人喜欢。
元朝建立之后,色目人就坐上了老二的交椅。
普颜不花的先祖,就是色目人。
当然,祖上的福荫到普颜不花手中所剩无几。
和寻常人一样,普颜不花只能靠科举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不可否认,普颜不花是一块科考的料。
那一年,成为科考场上最闪亮的一颗星。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过得美好而充实。
若不是,那群流民开始闹起义。
靠科举出生的普颜不花,不得不领兵打仗。
大厦将倾,靠一个普颜不花是顶不住的。
青州一战,城破,普颜不花不屈而死。
妻子、妾女及孙辈,皆投井溺亡。
后来,明朝政府遣人给元朝修史时。
朱元璋命人把普颜不花,放在“忠义”的章节。
可见,状元只是身份,忠义才是气节。(完)